《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六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9 22:32:08

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

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六首 其三
作者: 张本 〔金朝〕

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

白话文翻译:

在子山的阴影下,孤独地离开了江南,赋诗的作者心中充满了悲哀。只怕在这个秋天,听到的事情也会令人痛苦,仿佛催促着红雨洒落在寒霜的岩石上。

注释:

  • 子山: 应指一种山名,可能隐喻着孤独和离别。
  • 牢落: 形容深重的悲痛或孤独的状态。
  • 赋主: 指作者自己,写作赋诗的人。
  • : 忍受,承受的意思。
  • 红雨: 可能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与悲凉。
  • 霜岩: 寒霜覆盖的岩石,暗示冷清的秋冬气候。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子山”和“江南”的对比,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别的情感,暗示着诗人与故乡、与友人的生离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本,金朝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金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开头的“子山牢落”让人联想到一种压抑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这种情绪随着“去江南”而加深,江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代表着美好与温暖,诗人却在此刻选择离去,显得格外悲凉。接着,诗人又担忧“秋天闻亦苦”,秋天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诗人的心中,却成了一种无情的象征,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苦楚和无奈。在最后一句“并催红雨下霜岩”中,红雨与霜岩的对比,显现出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给予人一种深刻的思考。整首诗在意象的描绘上细腻而富有层次,情感真挚,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子山牢落去江南: 描述诗人离开江南时的孤独与悲伤,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赋主悲哀尚一堪: 进一步揭示诗人的内心,感到悲哀难忍,情感深重。
    • 只恐秋天闻亦苦: 表达对未来的忧虑,秋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季节的更替,也预示着生命的流逝。
    • 并催红雨下霜岩: 通过红雨与霜岩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的冷酷与人情的脆弱。
  •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江南的美好与离别的孤独形成强烈对比。
    • 隐喻: “红雨”象征着悲伤的情感,“霜岩”则代表着生命的寒冷与无情。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意象分析:

  • 子山: 象征孤独与离别。
  • 江南: 代表温暖与美好,诗人内心的向往。
  • 秋天: 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时间的无情。
  • 红雨与霜岩: 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冷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子山”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美好
    • C. 朋友
    • D. 未来
  2. “只恐秋天闻亦苦”中“秋天”主要象征什么?

    • A. 丰收
    • B. 生命的流逝
    • C. 快乐
    • D. 爱情
  3. 诗人对江南的情感是:

    • A. 向往
    • B. 忘记
    • C. 失望
    •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秋兴八首》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 表达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
  • 《秋兴八首》: 反映社会动乱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孤独与离别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六首中的孤独更为内敛,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