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幸自不居城,西风觉又生。
空山多雨气,废寺少人声。
发为忧时白,吟因入夜肖。
推窗问天色,犹有佛灯明。
白话文翻译:
我庆幸自己不住在城市,感受到西风又带来了生机。
空旷的山中多了雨气,废弃的寺庙几乎没有人声。
因忧愁而白发,因夜深而吟唱。
推开窗户问询天色,依然能看见佛灯的光明。
注释:
- 幸:庆幸,幸而。
- 不居城:不生活在城市中。
- 西风:指西方的风,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复苏。
- 空山:指无人居住的山。
- 雨气:指因多雨而生的湿气。
- 废寺:指荒废的寺庙。
- 少人声:几乎没有人的声音。
- 发为忧时白:因忧愁而白发。
- 吟因入夜肖:在夜深时吟唱。
- 推窗问天色:推开窗户询问外面的天色。
- 佛灯明:佛灯的光明,象征着希望和宁静。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逃避与对内心安宁的向往,佛灯的光明象征着精神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自然及友情,风格清新脱俗。因其词作风格独特,常与李清照、陆游等人并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因仕途不顺,选择隐居于山林,体悟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反思。诗中表达了他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与对山中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寺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开篇“幸自不居城”,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城市喧嚣的排斥,选择隐居于山林,以寻求内心的平静。西风的到来象征着新的生命和希望,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接着,诗人描绘了空山的景象,透露出一种孤寂与清幽,雨气的存在更增添了山中生机,但又透出一丝忧愁。
“发为忧时白”一句,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思。通过夜晚的吟唱,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思考的沉重和对艺术的追求。最后一句“犹有佛灯明”,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佛灯的光芒象征着希望与信仰,即使在寂静的夜晚,依然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幸自不居城:诗人庆幸自己不在繁华的城市生活。
- 西风觉又生:感受到西风的吹拂,仿佛又带来了生命的气息。
- 空山多雨气:空荡荡的山中弥漫着雨后的湿气,充满生机。
- 废寺少人声:荒废的寺庙几乎没有人声,显示出一种宁静与孤独。
- 发为忧时白:因忧愁而变白的头发,反映诗人的内心忧虑。
- 吟因入夜肖:在夜晚,诗人因思绪而吟唱,抒发情感。
- 推窗问天色:推开窗户,询问外面的天色,体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犹有佛灯明:即使在夜深时,仍然能看到佛灯明亮,象征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城市与山林的对比,突出诗人的选择。
- 意象:西风、空山、雨气、佛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 拟人:西风觉生,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变化,常与季节的变换联系在一起。
- 空山:代表着宁静、孤独的自然环境,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雨气:象征生机与清新,带来自然的气息。
- 废寺: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显示出一种荒凉感。
- 佛灯:象征信仰与希望,给予人心灵的安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厌倦城市生活
B. 喜欢山水
C. 追求名利
D. 逃避责任 -
“发为忧时白”中“白”字具体指什么? A. 头发变白
B. 心情愉悦
C. 生活贫穷
D. 忧伤的心情 -
诗中的“佛灯明”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希望与信仰
C. 权力
D. 忧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姜夔的《寺中》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但姜夔更强调内心的忧虑与思考,而王维则侧重自然景色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
- 《姜夔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