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作者: 汪玢 〔近代〕
蛩声咽,楼高一片当楼月。
当楼月,清光如水,照人离别。
山深草木知时节,烟尘不染真幽绝。
真幽绝,遥遥千里,广寒宫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情景,蛩声悲咽,楼台高耸,映着明亮的月光。清冷的月光像水一样洒落,照亮了人们的离别。深山中的草木似乎懂得时节的变迁,周围的烟尘并未染上这份幽静。这样的幽静,仿佛遥远千里,直通广寒宫阙。
注释:
- 蛩声:指蟋蟀的声音,常用以表现秋天的凄凉。
- 当楼月:意为正对着楼台的月亮。
- 清光如水:形容月光清澈明亮,如同水一般。
- 真幽绝:意指真正的幽静与绝美。
- 广寒宫阙:指月宫,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玢(1889-1973),字子方,号华峰,晚号静庐,江苏人。汪玢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擅长词曲,尤其在词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忆秦娥》创作于清末民初,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内心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无奈。
诗歌鉴赏:
《忆秦娥》以意境优美、情感深邃而著称。开篇“蛩声咽”,便引入了一种清凉而悲伤的气氛,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通过“楼高一片当楼月”的描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高楼之上,月光照耀下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离愁。
“清光如水,照人离别”,在这里,月光象征着温柔和思念,正如诗人内心对离别的感伤。接下来的“山深草木知时节”,则展现了自然的智慧与生命的轮回,草木在时节变化中默默生长,反映出一种宁静的哲理。
整首诗在情感上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通过自然景观来寄托个人情感,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无奈。最后一句“遥遥千里,广寒宫阙”更是将诗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仿佛在诉说着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蛩声咽:用蟋蟀的声音引发情绪,营造出秋天的寂静氛围。
- 楼高一片当楼月:高楼矗立,正对着皎洁的月亮,象征着孤独与期盼。
- 清光如水,照人离别:清冷的月光映照着离别的人,增强了离愁的情感。
- 山深草木知时节:山中草木变化如时,暗示自然的智慧与生命的轮回。
- 烟尘不染真幽绝:强调环境的宁静与纯净,形成对比,反映内心的幽静。
- 遥遥千里,广寒宫阙:最后将意境升华至月宫,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水,突出其清澈和柔和。
- 拟人:草木“知时节”,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理想生活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蛩声:象征孤寂和忧伤,唤起离别的情感。
- 月光:象征思念与清冷,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山深草木:代表自然的宁静与时光的流逝,象征生命的轮回。
- 广寒宫阙: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蛩声咽的意境主要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
诗中提到的“广寒宫阙”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生活
- C. 现实困境
- D. 家乡
-
诗中“清光如水”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 A. 日光
- B. 月光
- C. 火光
- D. 星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直接和简练。
- 《水调歌头》:以月为引子,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哲理,情感更加深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以上内容为《忆秦娥》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优美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