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射洪李四丈(明甫)》
时间: 2025-01-14 05:5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赠射洪李四丈(明甫)
作者:杜甫
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
人生意气豁,不在相逢早。
南京乱初定,所向邑枯槁。
游子无根株,茅斋付秋草。
东征下月峡,挂席穷海岛。
万里须十金,妻孥未相保。
苍茫风尘际,蹭蹬骐驎老。
志士怀感伤,心胸已倾倒。
白话文翻译
老丈人家屋顶上的乌鸦,您对人也好,乌鸦也好。
人生的意气畅快,不在于早早相逢。
南京的乱世刚刚平定,四周的城市都已枯萎。
游子没有根基,茅草屋子已被秋草覆盖。
东征下月峡,挂起席子去穷海岛。
万里之行需要十两黄金,妻儿尚未得到保障。
苍茫的风尘中,骏马蹭蹬而老。
志士心中怀着感伤,心胸已然倾倒。
注释
- 丈人:指长辈或尊长,通常是岳父。
- 乌:乌鸦,象征着不祥,但也可表示平常的事物。
- 意气豁:心情畅快,意气风发。
- 南京乱初定:指南京地区的战乱刚刚平息。
- 游子无根株:游子比喻在外漂泊的人,形容没有依归。
- 茅斋:草屋,简陋的居所。
- 挂席穷海岛:形容漂泊到偏远地方,生活艰难。
- 万里须十金:形容远行的费用高昂。
- 苍茫风尘际:形容环境的荒凉和风尘仆仆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杜甫被称为“诗圣”,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后,杜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艰难与困扰,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表现出对朋友的关怀与祝福。
诗歌鉴赏
《奉赠射洪李四丈》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深思的古诗,展现了杜甫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情感倾诉。诗的开头用“丈人屋上乌”引入,既描绘了生活的细节,又暗示了对世事的观察。接着提到“人生意气豁,不在相逢早”,显示出杜甫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深厚与真诚不在于早晚相识。
随着诗句的推进,杜甫描绘了南京初定后的萧条景象,以及游子无根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他对乱世中人们困境的深刻同情。在“东征下月峡,挂席穷海岛”中,表现了他对远行的辛苦与艰难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所蕴含的离愁与无奈。
最后,杜甫以“苍茫风尘际,蹭蹬骐驎老”来总结,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志士的同情,展现出他心中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对理想的坚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充满了人文关怀,体现出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丈人屋上乌:描写屋顶上的乌鸦,象征着生活的平常与不易。
- 人好乌亦好:说明诗人对人和事物的宽容态度。
- 人生意气豁:表达了对人生的洒脱与豁达。
- 不在相逢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在于早晚,而在于真诚。
- 南京乱初定:背景设定,描绘了乱世之后的萧条。
- 所向邑枯槁:四周的城市因战乱而衰败。
- 游子无根株:游子无处归属,表现游子的孤独感。
- 茅斋付秋草:秋草覆盖茅屋,暗示生存的艰辛。
- 东征下月峡:诗人出征的情景,表现出他对命运的无奈。
- 挂席穷海岛:生活艰难,远行的困苦。
- 万里须十金:形象地表达了远行的费用之高。
- 妻孥未相保:对家庭的担忧,显示出诗人对亲人的牵挂。
- 苍茫风尘际: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艰辛。
- 蹭蹬骐驎老:骏马老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奈。
- 志士怀感伤:表现出志士的感伤与对理想的追求。
- 心胸已倾倒:表达了情感的倾诉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丈人屋上乌”,乌鸦象征着不易,暗含生活的艰辛。
- 对仗:全诗有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骐驎老”表现时间的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乱世中个体的苦楚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人情的关怀,展现出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理想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鸦:象征不幸与平常,代表生活的艰辛。
- 游子:象征漂泊与无根,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秋草:象征衰败与无奈,暗示生存的困窘。
- 骐驎: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奉赠射洪李四丈》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生活的感慨与关怀
C. 对自然的描绘 -
诗中提到的“丈人屋上乌”中,乌鸦象征着什么? A. 幸福
B. 不易与平常
C. 美好 -
下列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中对家庭的关切? A. 游子无根株
B. 妻孥未相保
C. 苍茫风尘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奉赠射洪李四丈》都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兄弟情深,而后者则更集中于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感受。
参考资料
- 书目推荐: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