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客舍闻筝》

时间: 2025-01-14 02:40:07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京中客舍闻筝 薛能 〔唐代〕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京城客栈中听到筝声的情景。筝有十二三根弦,发出五音,每一声都深深触动远方人的心。诗中提到向秀听到邻家笛声的典故,暗示诗人虽未离家很久,但筝声仍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二三弦:指筝的弦数,通常为十三弦。
  • 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 如截远人心:形容筝声直击人心,如同切断远方人的思绪。
  • 向秀闻邻笛:向秀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在《思旧赋》中提到听到邻家笛声而思念故人。

典故解析:

  • 向秀闻邻笛:典出向秀的《思旧赋》,表达了听到笛声后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是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在京城客栈中听到筝声后,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居京城时,听到筝声后引发的思乡之情。筝声的悠扬与向秀闻笛的典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筝声的悠扬,以及向秀闻笛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筝声的每一声都如截远人心,形象地描绘了筝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向秀闻笛的典故则加深了诗中的思乡情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筝声的描写,更是对家乡情感的抒发。诗人巧妙地将音乐与文学典故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十二三弦共五音”,介绍了筝的基本特征,即有十二三根弦,能发出五音。
  • 第二句“每声如截远人心”,形容筝声的穿透力,每一声都能深深触动远方人的心。
  • 第三句“当时向秀闻邻笛”,引用了向秀闻笛的典故,增加了诗的文化底蕴。
  • 第四句“不是离家岁月深”,表达了诗人虽未离家很久,但筝声仍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每声如截远人心”中的“如截”是一个比喻,形容筝声的强烈和直接。
  • 典故引用:通过引用向秀闻笛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之情。通过筝声和向秀闻笛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音乐与文学典故在情感表达中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筝声:作为主要意象,筝声的悠扬和穿透力象征着远方和思念。
  • 向秀闻笛:作为典故意象,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十二三弦”指的是什么乐器的弦数? A. 古琴 B. 筝 C. 琵琶 D. 笛子

  2. 诗中引用的典故“向秀闻邻笛”出自哪位文学家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向秀 D. 王维

  3. 诗的最后一句“不是离家岁月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家乡的淡忘 B. 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C. 对京城的喜爱 D. 对旅途的厌倦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家乡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亮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家乡的思念,但薛能的诗更侧重于音乐的感染力。
  •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但薛能的诗通过筝声和典故增加了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多首唐代名诗,可以与薛能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