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出塞》

时间: 2025-01-01 15:45:59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

春草临岐断,边楼带日闲。

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

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友人出塞 薛能 〔唐代〕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 春草临岐断,边楼带日闲。 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 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榆关难以到达,更何况是出关。春草在岔路口被切断,边塞的楼阁伴随着日光显得悠闲。人们回到穹帐之外,鸟儿在废弃的军营间乱飞。这个地方令人忧愁,霜降之前有意返回。

注释:

字词注释:

  • 榆关:古代边关名,这里指边塞。
  • 临岐:在岔路口。
  • 穹帐:游牧民族的帐篷。
  • 废营:废弃的军营。
  • 作意:有意,特意。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边塞的荒凉和离别的愁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边塞诗著称,风格沉郁,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薛能为送别友人出塞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和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离别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深切忧虑。诗中“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一句,既表达了边塞的险峻,也暗示了友人此行的艰难。“春草临岐断”和“边楼带日闲”则进一步以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后两句“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则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军营的废弃,加深了离别的愁绪。最后“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一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表达了边塞的险峻和友人此行的艰难。
  • “春草临岐断”:以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
  • “边楼带日闲”:描绘了边塞的寂寥和日光的悠闲。
  • “人归穹帐外”:描绘了人们回到游牧民族的帐篷之外。
  • “鸟乱废营间”:描绘了鸟儿在废弃的军营间乱飞。
  • “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 拟人:“边楼带日闲”中的“带日闲”赋予了边楼和日光以人的悠闲状态。

主题思想:

  •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和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榆关:边塞的象征,表达了边塞的险峻。
  • 春草: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寂寥形成对比。
  • 边楼:边塞的寂寥和日光的悠闲。
  • 穹帐:游牧民族的生活,表达了边塞的荒凉。
  • 废营:废弃的军营,加深了离别的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 A. 边塞 B. 城市 C. 山脉 D. 河流

  2. 诗中的“春草临岐断”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边塞的寂寥 C. 离别的愁绪 D. 友人的归来

  3. 诗中的“边楼带日闲”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生活。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薛能的《送友人出塞》: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军旅生活,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而薛能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位唐代诗人的边塞诗,有助于理解边塞诗的共同主题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