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抚州道中》

时间: 2025-01-06 12:06:48

人负黄花花负人,七番重九异乡身。

果然勋望留青史,肯爱江湖采白蘋。

讲道每惭伊洛远,忧时无补帝王真。

太仓未解辞升斗,谁信监司也为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抚州道中
人负黄花花负人,
七番重九异乡身。
果然勋望留青史,
肯爱江湖采白蘋。
讲道每惭伊洛远,
忧时无补帝王真。
太仓未解辞升斗,
谁信监司也为贫。

白话文翻译

人在重阳节时,黄花(菊花)是人们的思念,而人却又负了花。七次在重阳节的日子里,我身在异乡。果然,功勋和名望能够留名青史,但愿意在江湖中采摘白蘋的人又有多少呢?每次讲道,我总是惭愧于自己与伊洛(指古代名将或高洁的人物)相距甚远,忧国忧时却无能为力。太仓的人仍然不知道要告别升斗(微薄的生活),谁会相信监司(地方官员)也会生活贫困呢?

注释

  • 人负黄花花负人:意指人在重阳节时,黄花(菊花)是象征,但人却未能珍惜这种情感。
  • 七番重九:指七次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
  • 勋望:指功勋和名望。
  • 青史:指历史书籍,象征留名后世。
  • 江湖:指广阔的江河湖泊,也有隐士生活的意味。
  • 白蘋:白蘋指水边的植物,象征清雅和恬静的生活。
  • 伊洛:指古代名将或高洁的人物,表示自愧不如。
  • 太仓:指太仓市,古时以米仓而闻名。
  • 监司:地方官员,通常是指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葵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及对社会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在外地旅行,思乡之情甚浓。重阳节是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诗人在此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九日抚州道中》是一首充满抒情的古诗,诗人通过对重阳节的思考,表达了个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反思。诗的开头“人负黄花花负人”便以菊花作为情感的载体,既表现了节日的氛围,也道出了人们在节日中常常面临的情感困境。重阳节的庆祝应当是团圆、欢乐的,但诗人却在异乡,感到格外孤独与失落。

“果然勋望留青史,肯爱江湖采白蘋”中,“勋望”与“江湖”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在追求名望、功勋的同时,也意识到真正值得珍惜的生活态度。白蘋的采摘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一种简朴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忧国忧民,尽管诗人感到无力,依然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最后两句“太仓未解辞升斗,谁信监司也为贫”更是用讽刺的语气揭示了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负黄花花负人:表达了人与节日情感之间的矛盾。
  • 七番重九异乡身:强调了自己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孤独感。
  • 果然勋望留青史:对追求名利的思考,反映出功名与内心的矛盾。
  • 肯爱江湖采白蘋: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讲道每惭伊洛远:自愧不如,表达了对高洁人物的敬仰。
  • 忧时无补帝王真:感叹对国家时局的忧虑,感到无能为力。
  • 太仓未解辞升斗:揭示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官员生活的讽刺。
  • 谁信监司也为贫:反映了对官场腐败的质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人负黄花花负人”,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菊花象征情感,强化了主题。
  • 反语:通过“谁信监司也为贫”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思考与个人境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社会的忧虑与对人生价值的反思。诗人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的愁苦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思念与节日的情感。
  • 江湖:象征自由与内心的向往。
  • 白蘋:象征清雅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 太仓:代表现实社会的困惑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黄花”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思念
    C. 财富
    D. 平静

  2. 诗中的“太仓”指的是? A. 一个地方
    B. 一种情感
    C. 一位诗人
    D. 一种植物

  3. 诗人对监司生活的态度是? A. 钦佩
    B. 讽刺
    C. 认同
    D. 忽视

答案:1-B,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的关注。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困境。

诗词对比

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两首诗都涉及重阳节,但苏葵的诗更偏向于对社会的反思,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兄弟情谊的表达。苏葵通过个人的孤独感展现了对社会的批判,而王维则通过对亲情的怀念传递了温暖与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诗词的魅力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