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文德承吴子充二山人过访》
时间: 2025-01-06 11:31: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文德承吴子充二山人过访
燕台佳节遇重阳,
词客经过共举觞。
魏代风流颁菊蕊,
汉家故事佩萸囊。
空瞻沆瀣金茎上,
漫接烟云石阙旁。
不用登临频怅望,
暮天鸣雁自成行。
白话文翻译:
在燕台的佳节重阳,我与朋友相聚举杯。
魏朝的风流人物曾在此时赏菊,
汉朝的故事里则有佩戴萸囊的习俗。
我只是在空中遥望那金色的菊花,
漫无边际地接触那烟云笼罩的石阙。
不必登高望远频频感叹,
黄昏时分,雁阵自成行。
注释:
- 燕台:指的是燕国地带,常用来代指北京地区。
-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人习惯在这一天登高赏菊。
- 词客:指的是写诗作词的文人。
- 魏代: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因其文人雅士众多而著称。
- 佩萸囊:指的是佩戴用萸草制成的囊,古时人们在重阳节佩戴以辟邪。
- 沆瀣:指的是水气弥漫的样子。
- 石阙:古代建筑的一种,通常指石制的门阙。
- 鸣雁:指的是雁的叫声,寓意着秋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有誉,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题材,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期间,诗人与友人相聚,借重阳节的氛围抒发情感,展现了对过往风流的追忆及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文德承吴子充二山人过访》通过重阳节的场景,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当下生活的感悟结合在一起。诗的开头以“燕台佳节遇重阳”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词客的举杯共饮则表明了友情的亲密。接着,诗人提到魏代的风流和汉家的故事,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尤其是“颁菊蕊”和“佩萸囊”这两句,展现了古代人的雅趣和对节日的重视。
在后半部分,诗人转向自己的感受,虽然身处佳节,却不必登高望远,反而可以在暮天的景色中享受自然的美。这种心态反映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泊与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最后,“暮天鸣雁自成行”以黄昏的景色收尾,既有对秋季的感慨,也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洒脱。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第一句:“燕台佳节遇重阳”,通过地点和节日设置了诗的背景,表达了时间的特殊性。
- 第二句:“词客经过共举觞”,强调了诗人与友人的聚会,体现了友情的温暖。
- 第三、四句:提到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传统习俗,展示了文化的传承。
- 第五、六句:诗人从历史的回忆转到对自然的感受,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
- 第七、八句:以“鸣雁”作为结尾,象征着秋天的来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伤感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对仗,如“魏代风流颁菊蕊,汉家故事佩萸囊”。
- 意象:通过“金茎”、“烟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 象征:雁的鸣叫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重阳节的聚会,表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淡泊态度。诗人在喧嚣的节日中,选择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真谛。
意象分析:
- 重阳:象征着团聚与亲情。
- 菊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代表了文人雅士的风范。
- 萸囊:代表着文化传统与历史的延续。
- 雁:象征着时间和季节的流逝,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A. 吃元宵
B. 登高赏菊
C. 祭祖 -
“佩萸囊”在古代的意义是什么?
A. 佩戴以辟邪
B. 作为装饰品
C. 送给朋友的礼物 -
诗中提到的“鸣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来临
C. 夏天的结束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同样描写重阳节的诗,展现了思念与团聚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九日文德承吴子充二山人过访》可以对比。两者均在重阳节时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但风格和情感重点有所不同。《登高》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感慨,而梁有誉的诗则显得更加洒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