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白子水墨图为陈思孝题(二首)》
时间: 2025-01-01 17:57: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图见嵩少,妙趣忽已领。
濛濛花源阴,窈窕多灵境。
石洞掞苔纹,天窗逗云影。
迎秋鹖冠凉,先雪荷衣泠。
长夜何所闻,龙鸣在西顶。
白话文翻译:
打开画图,看到嵩山的少许山影,顿时领悟了其中的妙趣。
朦胧的花源在阴影中,幽深的地方充满了灵动的境界。
石洞中湿润的苔藓纹理,天窗透出逗留的云影。
秋天来临,鹖鸟在凉风中高高飞翔,先前的雪覆盖了荷花的衣裳,透着寒意。
漫漫长夜中,听到的是什么呢?只听得龙吟在西边的山顶。
注释:
- 嵩少:嵩山的少许部分,指其高耸的山峰。
- 濛濛:形容朦胧、模糊的样子。
- 灵境:指灵动而富有诗意的境地。
- 掞:取、提起的意思,这里形容苔藓的生长。
- 鹖冠:鹖鸟是古代一种鸟,形容其飞翔的姿态。
- 泠:寒冷的样子。
- 龙鸣:龙的叫声,象征着威严的存在。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的“龙鸣”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象征,代表着权威与力量。龙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天、云、雨等自然现象相关联,代表着天子的权力与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恭,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中体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恭对山水画的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哲思,表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与思考。开篇即“开图见嵩少”,引入了作者对山水的直接感受,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接下来的“濛濛花源阴”,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似乎是隐喻在自然中隐藏着的灵动与诗意。
“石洞掞苔纹,天窗逗云影”,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细腻与变化,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气氛;而“迎秋鹖冠凉”,则将季节的变化融入其中,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与深度。
最后的“长夜何所闻,龙鸣在西顶”不仅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也引发了对自然声音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思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开图见嵩少”:在画图中看见嵩山的一角,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 “妙趣忽已领”:感受到其中的奇妙意趣,体现了瞬间的灵感与顿悟。
- “濛濛花源阴”:描绘出如梦似幻的花源,给人以神秘感。
- “窈窕多灵境”:表达了自然中丰富多彩的灵动之境。
- “石洞掞苔纹”:对细节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天窗逗云影”:天窗如同自然的窗口,展现了云影飘动的画面。
- “迎秋鹖冠凉”:通过秋天的鹖鸟,传达出季节的转变与凉意。
- “先雪荷衣泠”:用雪与荷花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意的深度。
- “长夜何所闻”:引发思考,表达了对夜晚的沉思。
- “龙鸣在西顶”:象征性的声音,增强了诗的气势。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龙鸣”暗喻自然的力量与威严。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灵动的特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体现出文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嵩山:象征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
- 花源: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 石洞和苔纹:象征时间的沉淀与自然的生机。
- 鹖鸟:象征自由与季节的变化。
- 龙鸣:象征力量与神秘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鹖鸟”象征什么? a) 秋天的到来
b) 自由的飞翔
c) 和谐的象征
d) 传统文化的代表 -
“长夜何所闻”的意思是? a) 听到自然的声音
b) 思考夜晚的宁静
c) 听到龙的声音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b) 自由的飞翔
- c) 听到龙的声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与王恭的山水诗作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但王维的诗作更注重情感与哲理的结合,而王恭则体现了细腻的观察与描绘。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自然美感与文化气息。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山水诗选》
- 《王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