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簟隔花凉,双燕催人起。香径秋波瞥地生,绿皱眉峰底。咫尺对芙蓉,未许鸳鸯倚。若问从今闷若何,心在重门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秋天,孤独的竹席隔开了花丛的凉意,双燕在催促人们起床。香气弥漫的小路上,秋天的波光在地面轻轻荡漾,绿色的山峦如同皱起的眉头。即使在咫尺之处对着芙蓉花,也不允许鸳鸯依偎在一起。如果问我现在的烦闷如何,我的心却仍封闭在重重的门内。
注释:
- 孤簟:指孤单的竹席,诗中用来表现孤寂的感觉。
- 双燕:指两只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不舍的离去。
- 香径:指芳香的小路,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 秋波:秋天的水波,形容秋天的景象。
- 咫尺:比喻距离极近。
- 芙蓉:荷花,常用来象征美丽和清纯。
- 鸳鸯:比喻情侣,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失落。
- 重门:比喻内心的封闭与隔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溶,明代诗人,以清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情感细腻而真挚。
创作背景:
《卜算子·偶见》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交织,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自己的孤独与烦闷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开头用“孤簟隔花凉”引入,强调了诗人身处的环境的寂静与孤独。接着“双燕催人起”,在自然的催促下,诗人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压抑。后面的“香径秋波瞥地生”则给人一种凉意与惆怅的感觉,似乎暗示着秋意的萧瑟与时间的流逝。
“咫尺对芙蓉”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想要亲近美好,却又因某种原因无法实现。“未许鸳鸯倚”更是将这种渴望推向了无法相依相偎的深渊,暗示着诗人对爱情的失落与无奈。
最后以“若问从今闷若何,心在重门里”收尾,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感受到的烦闷与痛苦,仿佛被封闭在重重的门内,无法释怀。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簟隔花凉:孤独的竹席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环境的宁静也反衬了内心的孤寂。
- 双燕催人起:燕子在飞舞,催促人们起床,暗示时间的推进与变化。
- 香径秋波瞥地生:香气四溢的小路上,秋天的波光在地面上闪烁,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美。
- 绿皱眉峰底:绿色的山峦如同皱起的眉头,表现出一种幽深的情感。
- 咫尺对芙蓉:与芙蓉花近在咫尺,暗示对美好的向往。
- 未许鸳鸯倚:即使如此美好,也不允许鸳鸯相依,象征爱情的无奈。
- 若问从今闷若何,心在重门里:表明内心的烦闷,心灵被重重的门锁住,无法释放。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簟”与“重门”比喻内心的孤独与封闭。
- 拟人:将燕子拟人化,赋予其催促的能力。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爱情与生活的思考,折射出内心的烦闷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簟:孤独、寂寞的象征。
- 双燕:春天的象征,生命的活力。
- 秋波: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芙蓉:美丽与纯洁的象征,承载着对爱情的向往。
- 鸳鸯:爱情的象征,表现对伴侣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簟”意指什么?
- A. 热闹的环境
- B. 寂静的竹席
- C. 美丽的花朵
-
“双燕催人起”中的“催”字表达了什么?
- A. 睡觉
- B. 赶走
- C. 催促
-
诗中提到的“香径”主要指什么?
- A. 一条香气四散的小路
- B. 一片香料的田地
- C. 一座香气扑鼻的房子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曹溶的《卜算子·偶见》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的比较,两者皆表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孤独,但风格上曹溶更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忧郁,而李清照则更加直接地抒发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