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白话文翻译:
无情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豪杰,怜惜自己的孩子又怎么能算不上是男子汉呢?你可知道那些兴风作浪、狂啸而来的英雄,转过头来时却只见那不起眼的小草?
注释:
- 无情:指没有感情,冷漠。
- 豪杰:指杰出的人物,英雄。
- 怜子:指对孩子的怜惜和关爱。
- 丈夫:指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
- 兴风狂啸者:形容那些激烈行动、制造风波的人。
- 小于菟:指小草,象征微不足道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尤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人性弱点方面表现突出。
创作背景: 《答客诮》写于鲁迅的创作高峰期,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国人思想觉醒,社会动荡。诗中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诗歌鉴赏:
《答客诮》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鲁迅通过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开头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通过对比,质疑了社会上对“豪杰”的传统定义,指出真正的豪杰应该具有人情味与责任感。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隐喻,揭示了一种矛盾的社会现象:那些表面上看似强大、能够制造风波的人,往往忽略了身边微小但真实的存在,正如“回眸时看小于菟”所指的那样。诗歌整体上表现了鲁迅对社会上英雄主义的讽刺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思考,强调了人情与责任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情未必真豪杰:强调那些缺乏感情的人可能并不是真正的英雄。
- 怜子如何不丈夫:指出真正的男子汉应该关心和怜爱孩子。
- 知否兴风狂啸者:反问对方是否知道那些制造风浪的人。
- 回眸时看小于菟:提到那些人往往在忙碌中忽视了微小的存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无情与怜子的对比,强化了诗的中心思想。
- 隐喻:用“兴风狂啸者”比喻那些社会风头人物。
- 象征:小于菟象征着被忽视的细微事物。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强调真正的豪杰应具有人情味,关注那些微小而重要的事物,反映了鲁迅对社会英雄主义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无情:象征冷漠与缺乏责任感。
- 豪杰:代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 怜子:象征家庭责任与亲情。
- 小于菟:象征微小、常被忽视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无情未必真豪杰”中“无情”指的是什么?
- A. 关心他人
- B. 冷漠无情
- C. 英勇无畏
- D. 忍耐坚韧
-
诗中提到的“小于菟”象征什么?
- A. 英雄
- B. 微小存在
- C. 风波
- D. 男子汉
-
诗歌的主要批判对象是?
- A. 儒家文化
- B. 现代社会的虚伪
- C. 传统家庭观念
- D. 女性地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了自然景象,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与鲁迅的《答客诮》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后者更具批判性和社会意识。
参考资料:
- 鲁迅《鲁迅全集》
- 现代文学史
- 《鲁迅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