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缚帚扫残花,不扫春愁去。
扫去春愁愁复来,底事愁来处。
细雨又斜阳,黯黯闲庭暮。
燕子归时人未归,人在江南路。
白话文翻译
将扫帚绑好扫去残花,却无法扫去心头的春愁。即便扫去了春愁,它又会复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愁苦呢?细雨斜斜落下,阳光也渐渐暗淡,庭院中显得格外冷清。燕子归来的时候,心上人却还未归来,而我却在遥远的江南路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缚帚:将扫帚绑好。
- 扫残花:扫去落下的花瓣。
- 春愁:春天的忧愁,常指离别或思念的情感。
- 底事:何事,为什么。
- 细雨:细小的雨。
- 斜阳:斜照的阳光,表示傍晚的时分。
- 黯黯:昏暗、阴沉。
- 闲庭暮:闲散的庭院,傍晚的景象。
- 燕子归时:燕子归来时节,象征春天的到来。
- 人在江南路:指作者身处江南的路途上,暗示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燕子归”常见于古诗词中,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重聚的希望,然而这里却暗含了离别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祝蕖是近代著名的女性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细腻的情感,风格清新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卜算子》创作于黄祝蕖的一个春日,正值离别之时,诗中流露出对春天和归人的思念,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家园的眷恋。
诗歌鉴赏
《卜算子》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愁苦和对故人的思念。开头两句以“扫”字引入,象征着试图清扫内心的忧愁,却发现春愁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诗人用“扫去春愁愁复来”表达了对情感的无奈与困惑,反映出对生活中离别与重聚的深刻理解。
接着,诗中描绘了细雨和斜阳的场景,展现出一幅静谧而略显凄凉的画面。这种景象与心中的愁苦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最后一句“人在江南路”更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既是对离人的呼唤,也是对自己身在异乡的无奈。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出深厚的情感,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离别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缚帚扫残花,不扫春愁去”:用扫帚扫去花瓣,但无法扫去心头的愁苦。
- “扫去春愁愁复来,底事愁来处”:即使扫去了愁苦,愁苦依旧会再来,不知从何而起。
- “细雨又斜阳,黯黯闲庭暮”:细雨伴随斜晖,庭院显得冷清而阴暗。
- “燕子归时人未归,人在江南路”:燕子归来时,心爱之人尚未归来,自己却在江南的路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愁比作落花,表达无奈与思念。
- 拟人:将愁苦赋予生命,仿佛它有意而来。
- 对仗:如“细雨又斜阳”对“黯黯闲庭暮”,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深切体会,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春愁: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细雨:细腻柔和,寓意温柔的忧愁。
- 斜阳: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团聚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卜算子》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黄祝蕖
C. 杜甫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燕子归时”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归来与希望
C. 秋天
答案: B -
“不扫春愁去”中的“春愁”主要指什么?
A. 自然景象
B. 对故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长恨歌》——白居易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将《卜算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二者均表现了女性对离别的感伤,李清照则更显婉约与细腻,而黄祝蕖的作品则更加直接与深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近代女性诗人选集》
- 《黄祝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