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

时间: 2025-01-04 11:39:24

欲布如膏势,先闻动地雷。

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霢霂农桑野,冥濛杨柳台。

何人待晴暖,庭有牡丹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雨
齐己 〔唐代〕

欲布如膏势,先闻动地雷。
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霢霂农桑野,冥濛杨柳台。
何人待晴暖,庭有牡丹开。


白话文翻译

春雨想要像油脂般滋润大地,首先就听到了震动大地的雷声。
云龙一起升腾而起,风电瞬间降临。
细雨如丝洒落在农田和桑树,朦胧的细雨笼罩着杨柳的台阶。
谁在等待晴暖的天气呢?庭院中已经有牡丹绽放。


注释

字词注释

  1. 欲布:想要洒落。
  2. 如膏势:如同油脂般的滋润。
  3. 动地雷:地面震动的雷声。
  4. 云龙:形容云朵像龙一样翻腾。
  5. 霢霂:细雨。
  6. 冥濛:朦胧,模糊的样子。
  7. 杨柳台:指杨柳树的台阶。
  8. 何人:谁。
  9. 待晴暖:等待晴朗温暖的天气。
  10. 庭有牡丹开:庭院中已经有牡丹花开放。

典故解析
“云龙相得起”中的“龙”常常用来比喻云气,古代人们认为龙能呼风唤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联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升,号天池,唐代诗人,生于763年,卒于827年。齐己是著名的僧人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农耕社会,春雨的到来意味着丰收的希望,诗人在描绘春雨的过程中,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热爱。


诗歌鉴赏

齐己的《春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雨景,诗中通过雷声的前奏,描绘了春雨来临的气氛。开头两句“欲布如膏势,先闻动地雷”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春雨的滋润与气势,雷声的响起象征着春雨的即将到来。这种自然现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接着“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诗人将云与龙相结合,借用龙的形象来渲染气氛,表现出一种生动的动感。

第三四句“霢霂农桑野,冥濛杨柳台”则转向对雨后景象的描写,细雨洒落在农田与桑树上,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展示出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生机。而最后一句“何人待晴暖,庭有牡丹开”则传达了一种春暖花开的期待,牡丹的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整首诗在描写春雨的过程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布如膏势:想要将雨水洒落,像油脂一样润泽大地。
  2. 先闻动地雷:首先听到大地震动的雷声,预示着雨水即将来临。
  3. 云龙相得起:云气翻腾,如同龙一样升起,象征着雨的到来。
  4. 风电一时来:风和电闪雷鸣同时降临,表现出春雨的气势。
  5. 霢霂农桑野:细雨洒落在农田和桑树上,描绘着丰收的希望。
  6. 冥濛杨柳台:朦胧的细雨笼罩着杨柳树,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意境。
  7. 何人待晴暖:谁在等着阳光明媚的天气呢?表达了一种期待。
  8. 庭有牡丹开:庭院中已经有牡丹花开,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雨比作油脂,突显其滋润的效果。
  • 拟人:将自然现象描绘得生动形象,如“云龙”及“动地雷”。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朗朗上口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传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2. 雷声:预示着变化与新生的到来。
  3. 云龙:展现出自然的气势与力量。
  4. 杨柳:象征柔美和春天的温柔。
  5. 牡丹:象征富贵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雨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A. 雪
    B. 油脂
    C. 水
    D. 沙

  2. “何人待晴暖”中的“晴暖”指的是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3. 诗中提到的“庭有牡丹开”象征着?
    A. 冬天的寒冷
    B. 生机与希望
    C. 秋天的凋零
    D. 夏日的炎热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夜喜雨》
  2. 白居易《忆江南》
  3.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雨的意象,但着重于雨夜的静谧与农田的期盼。白居易的《忆江南》则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绘,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自然美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代诗人传》
  3.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