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福建李大夫》
时间: 2025-01-02 04:09: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福建李大夫 薛能 〔唐代〕
洛州良牧帅瓯闽,曾是西垣作谏臣。 红旆已胜前尹正,尺书犹带旧丝纶。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 行过小藩应大笑,只知夸近不知贫。
白话文翻译:
洛州的优秀牧守率领着瓯闽地区,曾经在西垣担任谏臣。 红色的旗帜已经胜过了前任的尹正,书信中还带着旧时的丝带。 秋天来了,海上有来自幽都的雁,船到了城中增添了外国人。 经过小藩国时应该大笑,只知道夸耀近处的繁华却不知贫困。
注释:
- 洛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 良牧:对地方官的美称,指李大夫。
- 帅瓯闽:率领瓯闽地区,瓯闽指今福建省一带。
- 西垣:指朝廷,垣即宫墙。
- 谏臣:在朝廷中担任谏官的官员。
- 红旆:红色的旗帜,指李大夫的旗帜。
- 前尹正:指前任的官员。
- 尺书:书信。
- 丝纶:丝带,指书信上的装饰。
- 幽都:古代地名,指北方边远地区。
- 小藩:小国,指边远的小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字大拙,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此诗是薛能为送别福建李大夫而作,表达了对李大夫的敬佩和对边远地区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薛能在李大夫即将赴任福建时所作,通过描绘李大夫的过往经历和即将面临的景象,表达了对李大夫的敬意和对边远地区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李大夫过往经历的回顾和对未来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李大夫的威望和边远地区的特色。首联赞扬了李大夫的才能和地位,颔联通过书信和旗帜的细节,暗示了李大夫的连续性和权威。颈联以秋雁和外国人的到来,象征了边远地区的开放和多元。尾联则通过对比,提醒人们不应只看到近处的繁华,而忽视了贫困的存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李大夫的敬佩和对边远地区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州良牧帅瓯闽,曾是西垣作谏臣。
- 洛州的优秀牧守率领着瓯闽地区,曾经在西垣担任谏臣。
- 分析:首句介绍了李大夫的身份和过往经历,显示了他的才能和地位。
-
红旆已胜前尹正,尺书犹带旧丝纶。
- 红色的旗帜已经胜过了前任的尹正,书信中还带着旧时的丝带。
- 分析:颔联通过旗帜和书信的细节,暗示了李大夫的连续性和权威。
-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
- 秋天来了,海上有来自幽都的雁,船到了城中增添了外国人。
- 分析:颈联以秋雁和外国人的到来,象征了边远地区的开放和多元。
-
行过小藩应大笑,只知夸近不知贫。
- 经过小藩国时应该大笑,只知道夸耀近处的繁华却不知贫困。
- 分析:尾联通过对比,提醒人们不应只看到近处的繁华,而忽视了贫困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红旆胜过前尹正,比喻李大夫的威望超过前任。
- 象征:秋雁和外国人的到来,象征边远地区的开放和多元。
- 对比:通过夸近和不知贫的对比,强调不应忽视贫困。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李大夫的赞扬和对边远地区的描绘,表达了对李大夫的敬佩和对边远地区的关注,提醒人们不应只看到近处的繁华,而忽视了贫困的存在。
意象分析:
- 红旆:象征权威和连续性。
- 秋雁:象征边远地区的开放和多元。
- 外国人:象征边远地区的多元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红旆”象征什么? A. 权威 B. 连续性 C. 开放 D. 多元 答案:A
-
诗中的“秋来海有幽都雁”象征什么? A. 权威 B. 连续性 C. 开放 D. 多元 答案:D
-
诗中的“行过小藩应大笑”表达了什么? A. 对贫困的关注 B. 对繁华的夸耀 C. 对边远地区的关注 D. 对李大夫的敬佩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送李侍郎赴阙》: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对未来的祝愿。
诗词对比:
- 薛能的《送福建李大夫》与杜甫的《送李侍郎赴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薛能的诗更注重对边远地区的描绘和对贫困的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薛能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