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罗浮
作者: 何谦 〔明代〕
翘首东南紫翠山,
白云飞去复飞还。
三千世界红尘外,
四百峰峦碧汉间。
丹灶年深烟火冷,
铁桥路杳雨花闲。
寻真未得乘风去,
吟倚西楼十二阑。
白话文翻译:
作者仰望东南方的紫翠山,白云时而飞去,时而又回来。在这三千个世界之外,红尘纷扰,而在四百座峰峦之间,碧空如汉。丹灶已经很多年没有烟火了,铁桥的路也寂静无声,空余雨花轻轻飘落。我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仍未得其所,只能倚靠在西楼的栏杆上吟唱。
注释:
- 翘首:抬头,仰望。
- 紫翠山:指东南方的高山,色彩鲜艳。
- 三千世界:表示广阔的天地,指尘世的纷扰。
- 丹灶:炼丹的灶,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 铁桥:桥梁,象征通往理想境界的路。
- 寻真未得:寻找真理却没有找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谦,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风清新,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望罗浮》创作于何谦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之时,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真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望罗浮》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东南紫翠山的仰望,抒发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渴望。诗的开头便以“翘首东南紫翠山”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远方的憧憬。接着,诗人以“白云飞去复飞还”描绘了自然的无常,暗示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在诗中,诗人提及的“三千世界红尘外”,引导读者思考人世间的纷扰与喧嚣。诗人希望超越这红尘之境,回归那清净的自然。后面的“丹灶年深烟火冷”,则表明了他在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过程中的孤独与失落。而“铁桥路杳雨花闲”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在追求真理路上的寂寞与无奈。
最后两句“寻真未得乘风去,吟倚西楼十二阑”,诗人透过吟唱表达了内心的渴望与无奈。虽然未能找到真理,但依然以诗词为伴,寄托情感,展现了他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翘首东南紫翠山:仰望东南的山峦,描绘自然之美。
- 白云飞去复飞还:白云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三千世界红尘外:表达对尘世纷扰的不屑,渴望超脱。
- 四百峰峦碧汉间: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渴望归于自然。
- 丹灶年深烟火冷:象征追求理想的孤独与失落。
- 铁桥路杳雨花闲:描绘寂静的环境,暗示内心的孤独。
- 寻真未得乘风去:渴望寻找真理却未能实现。
- 吟倚西楼十二阑:以吟唱寄托情感,展现诗人的无奈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丹灶”比作追求理想的象征。
- 对仗:如“白云飞去复飞还”,形成和谐的音韵。
- 象征:山水象征理想,白云象征人生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真理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翠山:象征理想与美好的自然。
- 白云: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丹灶:象征追求长生与理想的努力。
- 铁桥:象征通往理想的道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何谦的《望罗浮》主要描绘了哪种自然景观? A. 高山
B. 大海
C. 平原
D. 森林 -
“寻真未得乘风去”中的“乘风”意指什么? A. 依靠他人
B. 超越世俗
C. 追求长生
D. 随风而去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豪放与何谦的清幽形成对比。
- 《山居秋暝》:王维的静谧与何谦的孤独相似,但王维更强调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