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8:53:10

缺了情天休浪补。

补了情天,才识情天苦。

不信请君还细数。

情场几个人千古。

不是闻鸡能起舞。

断雁哀弦,难作相思谱。

只有今生真负汝。

萧条逃出情关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其三
作者: 张恨水

缺了情天休浪补。
补了情天,才识情天苦。
不信请君还细数。
情场几个人千古。
不是闻鸡能起舞。
断雁哀弦,难作相思谱。
只有今生真负汝。
萧条逃出情关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情感的无奈与失落。缺乏爱情时,不要轻易尝试去弥补;即使弥补了爱情,也只会更加明白爱情的痛苦。如果不信,你可以细细回想,古往今来为情而苦的人有多少。不是听到鸡鸣就能跳起舞来,像断雁哀鸣的琴弦,难以谱写出思念的曲子。唯有这一生,真正辜负了你,才选择在萧条中逃离了这一段情感的关卡。

注释:

  • 情天: 指情感的世界,情感的体验。
  • : 这里指弥补,修复。
  • 不信请君还细数: 意思是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回忆一下。
  • 情场: 指爱情的场所,情感的环境。
  • 断雁: 指孤雁,象征失去伴侣后的孤独。
  • 相思谱: 指思念的乐谱,表达思念之情的曲调。
  • 真负汝: 指真的辜负了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仁斋,江苏无锡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多描写爱情与人生,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张恨水的诗词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蝶恋花 其三》创作于20世纪的动荡时期,张恨水对爱情的理解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诗中反映了他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 其三》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张恨水对情感的思考。诗的开头“缺了情天休浪补”,直接揭示了情感缺失的无奈,既是一种劝告,也是一种自我反省。接着说到“补了情天,才识情天苦”,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弥补后所带来的痛苦,反映了爱情的复杂性。

通过“不信请君还细数”,诗人邀请读者共同回顾历史,强调了在情感的长河中,多少人为爱所苦,形成了对爱情的普遍感叹。接下来的“不是真的闻鸡能起舞”,则体现了对爱情的无奈与失望,仿佛在说,爱情并不是随便听到一声鸣叫就能重新开始的。

而“断雁哀弦,难作相思谱”则形象地描绘了孤独与思念的交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最后一句“只有今生真负汝”,显示了诗人对过去感情的悔恨与无奈,逃离情感的苦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意象,传达了张恨水对爱情的深刻理解,折射出他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缺了情天休浪补: 表达了缺乏爱情的状态,不要轻言弥补。
  2. 补了情天,才识情天苦: 体验到爱情的苦楚,弥补并未带来快乐。
  3. 不信请君还细数: 邀请读者回忆,说明情感的历史。
  4. 情场几个人千古: 提出在情感中受苦的人从古至今不计其数。
  5. 不是闻鸡能起舞: 说明爱情不能随便开始,强调其复杂性。
  6. 断雁哀弦,难作相思谱: 使用意象表现孤独与思念。
  7. 只有今生真负汝: 表达对过去感情的悔恨。
  8. 萧条逃出情关去: 表达对情感的逃避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断雁”比喻孤独与失落。
  • 对仗: “缺了情天”和“补了情天”形成对比,强调情感的反复。
  • 意象: 蝶、雁等意象的使用,增强了情感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爱情的痛苦与无奈展开,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们在情感中所经历的苦楚,以及对往昔的追忆与悔恨。

意象分析:

  • 情天: 象征爱情的世界。
  • 断雁: 代表孤独与失去伴侣的痛苦。
  • 相思谱: 象征思念与情感的乐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情天”指的是什么?

    • A. 情感的世界
    • B. 荷花的池塘
    • C. 天空的颜色
  2.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快乐
    • B. 无奈与失落
    • C. 激昂
  3. “断雁哀弦”中的“断雁”象征什么?

    • A. 繁忙
    • B. 孤独
    • C. 欢聚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如梦令》: 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情感细腻动人。
  • 《木兰花令》: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两首作品都涉及爱情的主题,但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值得深入探讨与比较。

参考资料:

  • 《张恨水全集》
  • 《中国现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与现代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