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罗浮》

时间: 2025-01-04 09:42:49

嵯峨千仞控炎陬,铁作桥梁石作楼。

五岭众山皆拱附,三神一岛自漂流。

气凌沧海遥相视,看入青云势未休。

借问穉川今在否,待飞双燕结真游。

意思解释

游罗浮

作者: 莫洞观 〔宋代〕

原文展示:

嵯峨千仞控炎陬,
铁作桥梁石作楼。
五岭众山皆拱附,
三神一岛自漂流。
气凌沧海遥相视,
看入青云势未休。
借问穉川今在否,
待飞双燕结真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的壮丽景色。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巨人般屹立,山间的桥梁和楼阁皆由铁石所建,显示出人类的伟大工程。五岭的山脉环绕着这里,三神岛在水面上漂浮,令人神往。气势如同海面上遥遥相对,仿佛在空中与青云相连,势头仍在持续。想问一下穉川(指穉川河)如今是否存在,期待着双燕飞来,真正享受游玩的乐趣。

注释:

  • 嵯峨: 高而陡峭的样子。
  • 千仞: 形容山峰极高,"仞"为古代长度单位。
  • 控炎陬: 控制着炎热的地方,形容山的高大。
  • 铁作桥梁石作楼: 用铁建造桥梁,用石头建造楼阁,强调人类建筑的坚固。
  • 五岭: 指中国南方的五个主要山脉。
  • 三神一岛: 可能指代神话中的三位神仙与一座岛屿。
  • 穉川: 指特定的河流或地名。
  • 双燕: 比喻归来的游子或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莫洞观,生平不详,属于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游览之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游览罗浮山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游览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罗浮》是一首描绘自然壮丽景色的诗作。诗中以“嵯峨千仞”开篇,便直接展现了罗浮山的巍峨挺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气势。接下来,诗人通过“铁作桥梁石作楼”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中所创造的奇迹,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接下来的“气凌沧海遥相视”,通过比喻将山与海相互对望的情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想象力,展现出一种远大的气概与理想。最后,诗人以“借问穉川今在否”引入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游玩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期盼,形成了一种时间的流逝感。

整首诗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描写,还有着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远的理想与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嵯峨千仞控炎陬: 描绘罗浮山的高耸,给人以压迫感,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2. 铁作桥梁石作楼: 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表现出建筑的坚固与壮观。
  3. 五岭众山皆拱附: 体现出罗浮山在群山之中的显赫地位,暗示着其重要性。
  4. 三神一岛自漂流: 传达一种神秘感,暗示着神仙的传说与美丽的景色。
  5. 气凌沧海遥相视: 通过远景展现出山与海的壮丽,让人感受到无尽的空间。
  6. 看入青云势未休: 形容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不屈的精神。
  7. 借问穉川今在否: 引入对过往时光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友人的思念。
  8. 待飞双燕结真游: 期待重聚,游玩之情愈发浓烈,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 “气凌沧海”比喻壮丽的景色与气势。
  • 对仗: 使用了良好的对仗结构,如“铁作桥梁石作楼”。
  • 夸张: “嵯峨千仞”通过夸张表现了山的高大。

主题思想: 诗歌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及对人情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人和往事的怀念。

意象分析:

  • 高山: 象征着坚定与不屈。
  • 桥梁和楼阁: 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 五岭和三神岛: 代表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 双燕: 象征着友情与团聚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穉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河流
    c) 一个神话人物
    答案: b) 一条河流

  2. “嵯峨千仞”形容的是什么? a) 山的高大
    b) 河流的宽阔
    c) 天空的蓝
    答案: a) 山的高大

  3. 诗人对游玩的期待通过哪个意象表达? a) 三神岛
    b) 双燕
    c) 五岭
    答案: b) 双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了山的雄伟,但更侧重于表达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而莫洞观的《游罗浮》则更多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友谊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