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雨丝
绵绵脉脉何人见,比似愁丝。
更少休时。街静灯明彻夜垂。
芳菲过眼成萧瑟,润物难期。
且自迷离。飘向荒村湿酒旗。
白话文翻译
这雨丝绵绵,细腻而无声,谁能看见呢?它就像愁丝一般。更别说在这种时候休息了。街道静谧,灯光明亮,整夜低垂。眼前的繁华已经过去,变得萧瑟,润泽万物却难以期待。我在迷离中,雨丝飘向那荒凉的村庄,湿润了酒旗。
注释
- 绵绵脉脉:形容雨丝细密而绵延,似乎没有尽头。
- 愁丝:比喻心中的愁苦情绪,和细雨的感觉相似。
- 更少休时:更没有休息的时刻,表达一种无尽的疲惫。
- 芳菲:指花草的繁盛与美丽。
- 润物难期:虽然雨水滋润万物,但想要期待其效果却很难。
- 迷离:指心神恍惚,模糊不清的状态。
- 湿酒旗:指酒家门口悬挂的酒旗,被雨水浸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鹓雏(1873-1931),字葆明,号鹓雏,近代诗人,擅长词作,其作品多描写生活细节和情感,风格清新而细腻。姚鹓雏生于清末,经历了辛亥革命及其后的动荡时代,作品多反映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创作背景
《采桑子 雨丝》创作于一个雨天,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雨丝的感受以及由此引起的心情波动。雨天的静谧与内心的愁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 雨丝》展现了诗人在细雨绵绵的氛围中,感受到的愁苦与无奈。开篇的“绵绵脉脉何人见”便是对雨丝的细腻描写,仿佛在诉说一种无人知晓的孤独与愁苦。与“愁丝”的比喻相呼应,诗人将雨丝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恍惚的氛围。
接下来的“更少休时”,则是对雨天情景的进一步渲染,街道的宁静与灯光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却又让人感到一种压抑的氛围。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显著。
“芳菲过眼成萧瑟,润物难期”一句,既是对春夏繁华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往昔的美好一去不复返,而眼前的雨水虽然滋润万物,却无法带来心灵的安慰。
最后的“飘向荒村湿酒旗”,描绘了一幅雨后村庄的景象,诗人在迷离的状态中,心绪飘向了那荒凉的村庄,似乎在寻求一种寄托与安宁,然而湿润的酒旗又暗示着一种无奈的孤独。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感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情感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绵绵脉脉何人见:细雨如丝,绵延不断,然而这种细腻的情感无人能察觉。
- 比似愁丝:将细雨与愁苦情感相比较,暗示内心的沉重与孤独。
- 更少休时:在这种环境下,似乎连放松的时刻都没有。
- 街静灯明彻夜垂:街道的宁静与灯光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安静却又略显压抑的气氛。
- 芳菲过眼成萧瑟:美好的事物已经成为过去,眼前的景象已变得冷清。
- 润物难期:虽然雨水滋润万物,但心灵的安慰却是难以期待的。
- 且自迷离:在这种氛围中,心神恍惚,情感模糊。
- 飘向荒村湿酒旗:雨丝飘向荒凉的村庄,湿润了酒旗,暗示着一种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丝比作愁丝,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 对仗:诗中“街静灯明”与“雨丝绵绵”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意的层次感。
- 拟人:雨丝被赋予了情感,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心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细雨的感受和由此引发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一种细腻的孤独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丝:象征着细腻的情感与孤独。
- 愁丝:代表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 街静灯明:映射出一种安静却孤独的夜晚氛围。
- 芳菲:象征着昔日的繁华与美好。
- 湿酒旗:暗示着一种悲凉的情感与生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绵绵脉脉何人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兴奋 -
“芳菲过眼成萧瑟”中的“芳菲”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落叶
B. 春夏的繁华
C. 冬天的雪景
D. 夜晚的星空 -
诗人对街道的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
A. 描述了热闹的场景
B. 突出静谧的氛围
C. 表达了忙碌的生活
D. 体现了丰富的色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伤,但更多地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在对月景的描绘中,融入了对人生的哲思,与《采桑子 雨丝》中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姚鹓雏诗词选》
- 《李清照与苏轼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