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六》

时间: 2025-01-19 22:32:17

重思往事情难已,德语犹温。

环佩如闻。

不见当年锦帐人。

北邙松柏埋香处,烟暗孤村。

月冷黄昏。

泉下谁来慰断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其六
重思往事情难已,德语犹温。
环佩如闻。不见当年锦帐人。
北邙松柏埋香处,烟暗孤村。
月冷黄昏。泉下谁来慰断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往事难以忘怀,只有你温暖的言语仍在耳边回响。环佩声似乎在耳边响起,但却再也见不到当年在锦帐中一起欢笑的人了。北邙山的松柏埋藏着往日的香气,孤村在烟雾中显得更加暗淡。冷冷的月光照在黄昏时分,泉水之下又有谁来抚慰我这断裂的灵魂呢?

注释:

  • 重思: 深切地思考。
  • 德语: 指温暖的言语,这里指的是对往事的回忆。
  • 环佩: 指古代女子佩戴的饰品,象征美好和灵动。
  • 锦帐: 指华丽的帐幕,象征当年的富贵和美好时光。
  • 北邙: 指北邙山,是古人埋葬死者的地方,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 香处: 这里指埋葬的地方,常有香气。
  • 月冷黄昏: 形容孤寂的氛围,表达了内心的孤独。
  • 泉下: 指泉水下面,象征着对逝去的人或事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贞仪,清代女诗人,生于清初,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的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表达对生活、爱情的感慨和对逝去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采桑子 其六》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范贞仪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关。作为女性诗人,在封建社会中,她的诗作往往蕴含着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出她对过往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六》是一首充满了思乡情怀和对往事追忆的抒情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深切怀念。开头的“重思往事情难已,德语犹温”,便将读者带入一种追忆的氛围,温暖的言语如同耳边的回响,令人感慨万千。随后的“环佩如闻”,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勾勒出昔日的美好时光,然而“锦帐人”不再,进一步增强了对过去的失落感。

接下来的“北邙松柏埋香处”,将焦点转向逝去的生命,松柏象征着长青和永恒,而香气则是对往事的追忆和怀念。诗的最后两句,月冷黄昏和泉下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过往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在情感上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融合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逝者的思念,展现了诗人细腻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思往事情难已: 诗人深切地回忆往昔,感慨时光的流逝。
  2. 德语犹温: 往日的温暖言语依然在耳边回响,令人感到温馨却又悲伤。
  3. 环佩如闻: 细腻的感官体验,环佩声似乎在耳边,唤起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4. 不见当年锦帐人: 昔日的欢声笑语已不再,表现出对失去的惋惜。
  5. 北邙松柏埋香处: 逝者的安息之地,象征着对逝去生命的追思。
  6. 烟暗孤村: 孤寂的环境反映出诗人的内心孤独。
  7. 月冷黄昏: 孤独的黄昏时分,月光冷清,增添了诗的忧伤气氛。
  8. 泉下谁来慰断魂: 对死者的怀念,表现出对逝去亲友的思念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环佩如闻”,通过声音的比喻勾勒出对往事的怀念。
  • 对仗: 诗句的对称使得情感更加深刻,形成了音乐感。
  • 意象: 月光、泉水、香气等意象交织,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往事的追忆与对逝者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环佩: 代表女性的美好与柔情,暗含对美好往事的缅怀。
  • 松柏: 象征长青,代表对逝去生命的怀念。
  • : 代表孤独的思考,常用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变化。
  • 泉水: 象征生命的源泉,隐喻对逝去时光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德语犹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怀念

  2. “北邙松柏埋香处”中,松柏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逝去的记忆 C. 永恒与追思

  3. 诗的最后一句“泉下谁来慰断魂”中,“断魂”指的是什么? A. 逝去的亲友 B. 诗人的孤独 C. 失去的美好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范贞仪的《采桑子 其六》则更加强调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逝者的怀念。两者虽然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宋词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