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繁华自古西湖好,花港逶迤。春晓苏堤。
缓步垂杨倩影随。凌波回忆浑如梦,双桨曾移。
明月涟漪。隐隐青山燕掠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西湖自古以来就以繁华著称,花港的景色蜿蜒迷人,春天的早晨,苏堤旁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诗人缓步走在堤岸,看到倩影随行,回忆起在水面上轻盈凌波的往事,仿佛一场梦境。曾经的双桨轻轻划过湖面,明月照耀下水面泛起涟漪,隐隐约约的青山中,燕子轻快地掠过。
注释:
- 繁华:指繁荣美丽的景象。
- 花港:指西湖附近的一个风景区,以花卉和港口而得名。
- 苏堤:指苏东坡所建的堤岸,是西湖著名的景点。
- 倩影:美丽的身影。
- 凌波:形容轻盈地在水面行走,常用来比喻女子的轻盈姿态。
- 双桨:指划船用的桨。
- 涟漪:水面上因风或物体移动而产生的细小波纹。
- 燕掠飞:燕子轻快地飞过,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53),字仲华,号白石,晚号湖帆,清代画家、诗人,以山水画和花鸟画闻名,兼擅诗词。吴湖帆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采桑子 其三》创作于清代,正值西湖风景如画的时节,诗人以西湖为背景,表达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此诗正是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风光,寄托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追忆与感慨。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三》是吴湖帆以西湖为题材创作的一首词,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生动而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的深厚感情。诗的开头以“繁华自古西湖好”引入,直接表达了对西湖美的认可,紧接着描绘了“花港逶迤”的景象,展现出春天的温暖与生机。苏堤的描写更是增添了诗句的层次感,缓步行走在堤岸,柳树摇曳,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在第二联中,诗人用“凌波回忆浑如梦”表达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仿佛那时的情景仍在眼前,带着些许的惆怅与怀旧。双桨划过湖面,带起的涟漪让人更加沉浸在那种温柔的意境之中。最后一句“隐隐青山燕掠飞”则将视野扩展到了远处的青山,燕子的飞翔更是增添了一份生机与灵动,使整首诗在静谧中透出活力。
总体来看,诗人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往时光的珍惜,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繁华自古西湖好:直述西湖自古以来的美丽与繁华。
- 花港逶迤:描绘花港的蜿蜒景致,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 春晓苏堤:春天清晨的苏堤展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气息。
- 缓步垂杨倩影随:缓缓行走,柳树影随行,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凌波回忆浑如梦:回忆起轻盈如梦的往事,感叹时光的流逝。
- 双桨曾移:提到曾经划船的情景,带出怀旧的情绪。
- 明月涟漪:明月照耀下水面泛起涟漪,构建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隐隐青山燕掠飞:青山和飞燕的描写,使画面更为生动,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繁华自古”与“花港逶迤”,展现了平衡之美。
- 比喻:如“凌波”形容轻盈,生动形象。
- 拟人:如“倩影随”,赋予柳树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美丽与温馨的自然环境。
- 花港: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繁荣。
- 苏堤:象征着人文历史的深厚。
- 倩影:代表对美的追求与欣赏。
- 明月: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港”是指什么地方? A. 西湖附近的一个风景区
B. 一种花卉
C. 一种诗歌形式
D. 古代港口 -
“倩影随”中的“倩”字意思是? A. 美丽的
B. 哀伤的
C. 欢乐的
D. 远方的 -
诗中“凌波”指什么? A. 在水面上行走
B. 在沙滩上行走
C. 乘船旅行
D. 在花丛中游玩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吴湖帆的《采桑子 其三》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吴湖帆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情感,而李白则表达对自然的壮丽景观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西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