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六》

时间: 2025-01-06 14:20:46

恻恻复恻恻,桑黄秋露白。

持糜不能餐,持麻不能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恻恻复恻恻,桑黄秋露白。
持糜不能餐,持麻不能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深深的忧愁与无奈。秋天的露水凝结在桑树的黄叶上,露水是如此的清冷。手中虽有糜(指米饭),却无法吃;手中有麻(指麻绳),却无法织。表达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注释:

  • 恻恻:形容忧伤、怜悯的样子。
  • 桑黄:桑树的黄叶,象征秋天的来临。
  • 秋露:秋天的露水,通常是清冷的,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 持糜:手中拿着米饭,暗指生活的必需品。
  • 持麻:手中拿着麻,暗指生活的劳动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时彻,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关注社会民生,常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系列诗作是张时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源于对秋季的感慨,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六》通过简短的四句诗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意象。开篇的“恻恻复恻恻”反复叠加的词语,直接传达出诗人心中浓厚的忧伤情绪。随着季节的更替,桑树的黄叶和秋天的白露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

“持糜不能餐,持麻不能织”两句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无奈感。手中拥有的米饭和麻,代表着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但却无法享用或使用,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力感。这种对拥有却无法利用的感慨,凸显了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直白的情感,展现了深层的社会和人生哲理,令人感受到秋天的凄凉与生命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恻恻复恻恻:通过叠字强调悲伤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反复纠结的心境。
  2. 桑黄秋露白:描绘秋天的景象,桑树的黄叶和清冷的露水,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3. 持糜不能餐:虽然手中有米饭,表面上似乎有生活的保障,但实际上却无法享用,暗示着生活的困境。
  4. 持麻不能织:同样地,手中有麻却无法进行劳动,象征着生活的无力感和失去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和意象上都体现出对仗的美感,如“持糜”和“持麻”。
  • 象征:桑黄和秋露象征着凋零和孤独,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 叠词:使用“恻恻”反复叠加,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生活困境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艰辛时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露:象征清冷、孤独。
  • 桑黄:象征生命的衰退与无奈。
  • :代表生活的基本需求。
  • :象征劳动与努力的工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恻恻”一词的意思是: A. 悲伤
    B. 快乐
    C. 愤怒
    D. 平静

  2. 诗中提到的“持糜”指的是什么? A. 米饭
    B. 麻绳
    C. 水
    D. 书籍

  3.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生活的美好
    B. 对自然的热爱
    C. 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秋思》 by 张籍

诗词对比:

可以将《子夜四时歌其六》与杜甫的《秋夕》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加关注于个人的情感抒发,而张时彻的诗则更加强调对生活困境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