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是向空林,应当就磐石。
白云知隐处,芳草迷行迹。
如何祗役心,见尔携琴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并不向空寂的森林寻求灵感,而是选择了坚固的磐石。白云在隐蔽的地方游荡,而芳草则模糊了行踪。作者不禁感叹,为什么我的心如此受困,只能在此见到携琴而来的客人。
注释
- 空林:指空旷的森林,象征孤寂和无所依托的地方。
- 磐石:坚固的岩石,象征稳定和可靠。
- 白云:象征自由和隐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芳草:香草,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但在这里却“迷行迹”,暗示迷失方向。
- 祗役心:指心中受困、被束缚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时值盛唐时期,国家富强,文化繁荣,诗人们常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诗中描绘的情景可能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相关,反映出对内心情感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开篇“不是向空林,应当就磐石”,诗人明确拒绝了无依无靠的空林,选择了坚固的磐石,象征着对稳定与坚韧的追求。接着提到“白云知隐处,芳草迷行迹”,白云的自由与芳草的迷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追求的向往和对人生迷茫的感慨。
最后一句“如何祗役心,见尔携琴客”,诗人将内心的困惑与携琴客的出现相结合,暗示在内心的挣扎中仍然渴望音乐与艺术的滋养。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心理活动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及艺术的思考,情感深邃而含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是向空林,应当就磐石:诗人选择坚实的磐石而非空寂的森林,体现了对稳定与安全的向往。
- 白云知隐处,芳草迷行迹:白云自由自在,而芳草却让人迷失方向,象征了内心的矛盾。
- 如何祗役心,见尔携琴客:诗人感叹自己的内心受困,唯有携琴的客人带来了一丝慰藉。
修辞手法
- 对比:空林与磐石、白云与芳草的对比,突显了内心的矛盾。
- 拟人:白云和芳草被赋予了人的特征,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象征:磐石象征坚韧,白云象征自由,芳草则暗示迷失。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内心的困惑与对艺术的向往展开,表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对自由的渴望。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挣扎,最终在携琴客的出现中寻求到一丝慰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林:象征孤独与无助。
- 磐石:象征坚定与不变。
- 白云:象征自由与遐想。
- 芳草:象征生机与迷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空林”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孤独
- C. 稳定
- D. 美好
-
“磐石”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迷茫
- B. 坚定
- C. 自由
- D. 变化
-
诗人选择“白云”而非“芳草”,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对生命的迷茫
- B. 对自由的向往
- C. 对孤独的接受
- D. 对艺术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皇甫冉的《屏风上各赋一物得携琴客》在意象表现上更为细腻,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后者则关注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