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越山三韵》

时间: 2024-09-19 21:52:55

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

独鸟连天去,孤云伴客还。

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越山三韵
皇甫冉 〔唐代〕
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
独鸟连天去,孤云伴客还。
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越山的春景。西边的西陵仍然隔着水波荡漾,北边的山已经是春意盎然。孤鸟在空中飞翔,与天空相连;孤云伴随着旅人回归。应该在这里建座茅草屋,出入于石林之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陵:指西边的山岭或丘陵。
  • :仍然,表示时间的延续。
  • 隔水:隔着水面,表示距离。
  • 独鸟:形容鸟儿孤独地飞翔。
  • 连天:与天空相连,形容鸟飞得很高。
  • 孤云:形容云朵孤独漂浮。
  • 伴客:陪伴旅人,指云与行者为伴。
  • 秪应:只是应该,表明一种期待或建议。
  • 结茅宇:搭建茅草房屋,表示居住的意愿。
  • 出入石林间:在石林中进出,形容生活环境的幽静。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符合当时隐士文化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著称,常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正值初春,诗人可能在越山游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赋得越山三韵》以清晰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厚谊。诗中,作者通过“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开篇,展现了春天的逐步到来,西边的水波荡漾与北岸的春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接下来的“独鸟连天去,孤云伴客还”则通过鸟和云的意象,传达了孤独与陪伴的情感,孤鸟飞向天空,象征自由与追求,而孤云则陪伴着旅人,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后一句“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愿望,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唐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陵犹隔水:描述西边的山岭仍然隔着一片水域,强调距离。
  • 北岸已春山:北岸的山已经迎来了春天,展现生机。
  • 独鸟连天去:孤独的鸟飞翔向天空,象征自由。
  • 孤云伴客还:孤云随同旅人归来,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秪应结茅宇:这里应该建个茅屋,表示对隐居生活的期待。
  • 出入石林间:在石林中出入,形容理想的生活环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鸟”和“孤云”比喻人的孤独与陪伴。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鸟、云、山、水等意象交织,营造出自然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透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陵:象征远方的自然景观。
  • 春山:象征生机与希望。
  • 独鸟:象征自由与孤独。
  • 孤云:象征陪伴与归属。
  • 茅宇:象征理想的归宿和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陵”指的是什么?
    A. 东边的山
    B. 西边的山
    C. 南边的水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3. “孤云伴客还”中的“客”指的是什么?
    A. 旅人
    B. 云
    C. 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清新与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壮丽的山水描绘,表现出对自然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偏向于宁静的隐逸,后者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论文与研究文章关于皇甫冉及其作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