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荒凉客舍眠秋色,
砧杵家家弄月明。
不及巴山听猿夜,
三声中有不愁声。
白话文翻译
在荒凉的客舍里,映衬着秋色,我沉沉入睡。
每家每户的砧杵声在明亮的月光下响起。
比不上巴山的夜晚,听那猿声,
三声之中却透着一丝无忧的情绪。
注释
字词注释:
- 荒凉:指环境冷清、孤寂。
- 客舍:旅客所居住的地方。
- 砧杵:砧板和杵,指磨刀或捣药的工具,常用于家庭日常生活。
- 弄:指发出声音或玩弄。
- 巴山:指巴蜀地区的山,地处四川,因其自然风光和猿声而闻名。
- 猿:猿类动物,常在山林中叫唤。
典故解析: 巴山的猿声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孤独和思乡之情,猿声响亮且悲切,象征着归属感和人们内心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世称“杜少陵”。他以五言诗见长,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乡愁。杜荀鹤的生平多有波折,曾经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他的诗作却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夜,诗人身处客舍,感受到秋色的萧索与宁静。他在异乡的环境中,听到周围家庭的日常声音,与巴山的猿声形成对比,表达出一种对于宁静与内心无忧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杜荀鹤的《秋夜闻砧》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夜的宁静图景,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不同环境下的声音与情感。开头两句,诗人描写在秋色萧瑟的客舍中入眠,表面上是孤独与荒凉,但随即转入家庭的砧杵声,显示出生活的气息和温暖。这里,砧杵声在月光下回荡,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仿佛让人感受到人间的烟火气。
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把视角转向巴山,提到猿声,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入思考。三声猿啼,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内心情感,虽然是孤独的声音,但其中透着无忧的情绪,似乎在告诉人们,生活的压力与烦恼总会过去。这种情感的转折与对比,恰恰体现了杜荀鹤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达的高超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荒凉客舍眠秋色”: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在寂静的客舍中感受到秋天的色彩,表明他身处异乡的孤独。
- “砧杵家家弄月明”:家庭的砧杵声在明亮的月光下响起,象征着人间的温情与生活的日常,让人倍感温暖。
- “不及巴山听猿夜”:转而提到巴山的夜晚,表明对故乡的怀念,巴山的猿声更具情感深度。
- “三声中有不愁声”:猿声中却又透出一种无忧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从容与释然。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客舍的荒凉与巴山的猿声,突显了生活的不同面貌。
- 意象:通过“秋色”、“砧杵”、“猿声”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秋意和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异乡的孤独与故乡的温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尽管身处异地,仍能在声音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无忧的心境,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
- 砧杵:代表家庭的日常生活与温暖。
- 猿声:象征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砧杵”代表什么?
A. 友情
B. 家庭的生活气息
C. 孤独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绝望
B. 无忧与释然
C. 恐惧 -
“三声中有不愁声”中的“声”指的是什么?
A. 砧杵声
B. 猿声
C. 秋风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和声音表达内心情感,但杜甫的诗更多是忧虑与牵挂,而杜荀鹤则在孤独中找到一种释然与无忧的心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杜荀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