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时间: 2025-01-01 14:31: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王守仁
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
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
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
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
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
白话文翻译
我初到龙场,暂时没有落脚的地方,只好在这里草草搭建个庵堂。
这草庵虽小,正好适合我旅途疲惫的身体。
用荆棘自成篱笆,土阶简陋且无等级。
迎着风,即便有些萧条,漏雨的地方也容易修补。
清晨的泉水在潺潺流淌,深林中弥漫着暮色。
同伴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的内容虽简单,却颇具真意。
鹿和猪也在这里游玩,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一样。
污浊的酒杯映照着瓦罐,喝醉了也不知天色已晚。
怀念黄唐时期的风气,偶尔提起茅草屋的踪迹。
注释
- 草庵:即用草木搭建的庵堂,象征简陋而安静的居所。
- 旅倦:旅途疲惫,表达人身心的疲乏。
- 开棘:用荆棘开辟出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 灵濑:指灵动的溪流。
- 群僚:同伴、朋友。
- 污樽:污浊的酒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心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学说强调“知行合一”,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守仁初到龙场(今贵州省)的时期,他在这里隐居,反思人生,创作了诸多诗文。这首诗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的心境与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王守仁的《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展现了诗人初到龙场的心境与思考。他以草庵为寄,虽简陋却能容身,反映出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朴素情感。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庵堂的环境,简陋却恰到好处,生动地呈现了王守仁在旅途中的疲惫与对生活的自得。后半部分则通过同伴聚集、动物嬉戏、饮酒作乐等场景,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整首诗在简约中蕴含深意,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庵不及肩:草庵虽小,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旅倦体方适:表达旅途的疲惫,却也说明这简陋的庵堂适合自己。
- 开棘自成篱:用自然的材料自给自足,体现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土阶漫无级:没有等级的土阶,象征平等、朴素的生活。
- 迎风亦萧疏:即使环境凛冽,也不失坚韧。
- 漏雨易补缉:生活虽艰难,但依然能修补、应对。
- 灵濑响朝湍:自然的声音带来宁静与和谐。
- 深林凝暮色:描绘了自然的美,增添了诗的意境。
- 群僚环聚讯:同伴之间的交流,体现友情。
- 语庞意颇质:谈话内容虽简,却真实有价值。
- 鹿豕且同游: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表现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污樽映瓦豆:饮酒的快乐,忘却世事。
- 尽醉不知夕:沉浸于当下的快乐。
- 缅怀黄唐化:怀念过去的时代和风气。
- 略称茅茨迹:提及简朴的茅草屋,体现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庵比作安身之所,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 拟人: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感情相结合,增添情感深度。
- 对仗:如“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体现了王守仁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珍视,反映了他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庵:象征简单、朴素的生活。
- 灵濑:自然的声音,象征安宁与和谐。
- 鹿豕:动物的嬉戏,象征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污樽:饮酒的快乐,代表对生活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守仁的号是什么?
A. 守仁
B. 阳明
C. 仁德
D. 明道 -
诗中提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A. 华丽
B. 简陋
C. 繁华
D. 荒凉 -
诗中“尽醉不知夕”的意思是:
A. 没有醉
B. 喝醉了
C. 忘记时间
D. 清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王守仁的《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涉及对生活的思考,但王守仁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王阳明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为《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深入理解这首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