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时间: 2025-01-01 17:39: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朱放的《竹》
青林何森然,沈沈独曙前。
出墙同淅沥,开户满婵娟。
箨卷初呈粉,苔侵乱上钱。
疏中思水过,深处若山连。
叠夜常栖露,清朝乍有蝉。
砌阴迎缓策,檐翠对欹眠。
迸笋双分箭,繁梢一向偏。
月过惊散雪,风动极闻泉。
幽谷添诗谱,高人欲制篇。
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竹林是多么郁郁葱葱,晨曦时分显得格外静谧。
出墙的竹子与雨点一同轻轻落下,窗户打开时,满眼都是月光的清辉。
刚刚卷起的新笋,泛着淡淡的粉色,青苔乱生在竹叶之上。
稀疏的竹林中,思绪随水流而过,深处的山连绵不绝。
夜晚的露水常常栖息在竹上,清晨却偶尔听见蝉鸣。
阴凉的石阶上迎来缓慢的步伐,屋檐下的翠竹对着我沉眠。
竹笋如箭般迸发,繁茂的枝条却偏向一边。
月光洒落,仿佛惊散了雪花,微风吹动,泉水的声音极为清晰。
幽深的山谷添上了新的诗篇,高人欲写下新的章句。
萧萧竹影中,何必怀恨,难道只因曾经往返于湘川?
注释:
- 青林:青翠的竹林。
- 何森然:形容竹林茂密的样子。
- 沈沈:形容静谧而沉重的气氛。
- 淅沥:轻柔的雨声。
- 箨卷:指竹笋的外壳。
- 苔侵:青苔生长覆盖。
- 疏中思水过:在稀疏的竹林中思念水流的经过。
- 迸笋:指竹笋从地下破土而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体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繁荣的时期,诗人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朱放的《竹》是一首描绘竹林美景的诗歌,诗中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意象,展现了竹子的清雅与生机。开篇通过“青林何森然,沈沈独曙前”描绘了竹林在晨曦中的幽静与生机,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接着“出墙同淅沥,开户满婵娟”,通过声音与光影的交织,传达了竹林与雨水的亲密关系,以及晨光下的美丽景象。诗中多次出现的“水”和“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清新之气,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清凉的世界。
而在情感层面,诗人透过竹子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与感慨,同时也显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显得格外深邃。这种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崇尚与对人生的领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林何森然:竹林多么茂密,充满生机。
- 沈沈独曙前: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显得格外静谧。
- 出墙同淅沥:竹子与轻柔的雨声交织在一起。
- 开户满婵娟:窗打开时,满眼都是月光的美好。
- 箨卷初呈粉:刚卷起的新笋,带着淡淡的粉色。
- 苔侵乱上钱:青苔在竹叶上随意生长。
- 疏中思水过:在稀疏的竹林中,思绪如水般流过。
- 深处若山连:深处的竹林与连绵的山脉相连。
- 叠夜常栖露:夜晚的露水常常栖息在竹上。
- 清朝乍有蝉:清晨时分,偶尔听见蝉鸣。
修辞手法:
- 比喻:“箨卷初呈粉”使人联想到春天,象征着新生。
- 拟人:“叠夜常栖露”赋予夜晚以生命,极具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竹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林:象征清雅、坚韧的品质。
- 晨曦:代表新的开始与希望。
- 露水:象征清新与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林何森然”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竹林的茂密
- B. 清晨的宁静
- C. 雨水的声音
-
“箨卷初呈粉”中的“箨”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的根
- B. 竹子的外壳
- C. 竹子的叶子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林逋的《山园小梅》
诗词对比: 朱放的《竹》与王维的《竹里馆》,都通过竹子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朱放更加强调竹子的生机与清新,而王维则倾向于表现竹林中的孤独与静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朱放的《竹》,体会其中的美感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