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元夕》
时间: 2025-01-06 12:16: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元夕
作者: 黄淮 〔明代〕
忆昔帝城三五夜,簪缨曾侍宸游。
山移鳌背对龙楼。
一天星斗下,万文瑞光浮。
箫鼓声中催赐饮,归来月在帘钩。
而今白发叹淹留。
寒窗灯影里,飞梦绕瀛洲。
白话文翻译
回想当年在帝都的元宵之夜,曾经佩戴华贵的饰品侍奉皇帝游玩。
山峰如同巨鳌背对着龙宫,
在繁星点点的天空下,万道瑞光浮现。
箫鼓声中催促着赐酒的时机,归来的时候月亮正悬在窗帘钩上。
如今白发苍苍,感叹生命的流逝。
在寒窗灯影下,梦想飞舞在瀛洲的方向。
注释
- 帝城:指的是北京,古代的皇家都城。
- 三五夜: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 簪缨:指的是华丽的饰品,形容官员的身份。
- 宸游:指皇帝的出游。
- 鳌背:指山峰,形容高耸的山像巨鳌的背。
- 龙楼:指的是皇宫。
- 瑞光:吉祥的光辉,象征幸福与美好。
- 箫鼓声:指的是欢庆的音乐,表示节日气氛。
- 帘钩:指窗帘的挂钩,暗指月光洒落在窗前。
- 寒窗:指寒冷的窗户,象征孤独与思念。
- 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岛,象征美好的理想与梦境。
典故解析
-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美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 飞梦绕瀛洲: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岛,常被用来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淮,明代诗人,字季白,号阮亭。其诗风清新,常以描绘自然与抒情见长,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与社会百态。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元宵节,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其对岁月流逝的不舍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元夕》通过对元宵节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淡淡忧伤。开篇即以“忆昔”引入,瞬间唤起了读者对美好时光的共鸣。诗中描绘的“帝城三五夜”,不仅仅是对元宵节的描写,更是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怀念。山与龙楼的对比,暗示了宏伟与渺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箫鼓声中催赐饮,归来月在帘钩”一句,生动描绘了节日的欢庆气氛,令人感受到那种热闹与欢乐。而“而今白发叹淹留”则突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最后,诗人以“寒窗灯影里,飞梦绕瀛洲”结束,意象中蕴含着对理想与梦想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现实让人感到无奈,但心中的梦想依然在飞翔。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浓厚的抒情风格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帝城三五夜:回忆过去在帝都的元宵夜,表达怀旧情绪。
- 簪缨曾侍宸游:曾经身披华服,侍奉皇帝出游,展现过去的荣耀。
- 山移鳌背对龙楼:高山如同巨鳌,背对着皇宫,描绘出壮丽的景色。
- 一天星斗下,万文瑞光浮: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祥瑞的光辉四处浮现,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 箫鼓声中催赐饮:音乐声中催促着饮酒,传达出节日的欢愉。
- 归来月在帘钩:归来时月亮挂在窗帘上,象征着夜的宁静与美好。
- 而今白发叹淹留: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感叹生命的无常与流逝。
- 寒窗灯影里,飞梦绕瀛洲:在寒冷的窗影下,梦想环绕着理想的仙境,寓意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移鳌背对龙楼”,形成对称之美。
- 比喻:将山比作巨鳌,形象生动。
- 意象:结合月、灯、星斗等意象,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梦想的追求,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帝城:象征权力与荣耀,承载着诗人的美好回忆。
- 星斗:象征梦想与希望,闪烁在夜空中,寓意着追求。
- 月亮:象征思念和宁静,在诗中给予读者一种安详的情感。
- 寒窗:象征孤独与思考,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帝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北京
- C. 西安
-
“簪缨曾侍宸游”中“簪缨”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
- B. 华贵的饰品
- C. 美食
-
诗人对过去的感慨主要体现在那一句?
- A. 一天星斗下
- B. 而今白发叹淹留
- C. 箫鼓声中催赐饮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元宵诗作,描绘了元宵夜的热闹与情感。
- 《元宵夜》:李清照的词作,展现了对元宵节的独特感受。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与黄淮的《临江仙 元夕》,两者都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但辛弃疾的作品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黄淮则侧重于对过去的怀念与人生哲思。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展现上各具特色,值得对比阅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黄淮诗文集》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临江仙 元夕》这首诗的内涵,感受到诗人对生命与理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