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岸石阑曙色分,只疑身是入山云。
十年往事不回顾,百里清泉如可闻。
人世谁教有长路,坤灵终亦化尘氛。
兴亡更遣陂塘在,几欲悲歌酒未醺。
白话文翻译:
在晨曦中,老岸的石栏显得分外清晰,仿佛我自己已融入这山间的云雾。
十年的往事不再回想,百里之外的清泉似乎依然可以听到。
人世间,究竟是谁教我们要走这么漫长的路,最终大地的精华也会化作尘土。
兴亡更替,塘堰依旧在,心中不禁想要悲歌,但酒尚未醺。
注释:
- 老岸:指古老的河岸,暗示时间的流逝。
- 石阑:石制的栏杆,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依靠。
- 曙色:晨曦的颜色,象征着新的开始。
- 坤灵:指大地或地母,寓意自然的力量与循环。
- 陂塘:指水塘,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因,元代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过徐桥》创作于刘因游历过程中,反映了他对往事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游览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也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人事的变化。
诗歌鉴赏:
《过徐桥》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面对自然的美景时,产生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老岸石阑曙色分”描绘出一个宁静的晨景,石栏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的十年,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诗中“百里清泉如可闻”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更是象征着那段已经逝去的时光,虽远在天边,却依然在心中萦绕。
下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人世的长路,质疑生命的意义,感慨“坤灵终亦化尘氛”,意味着人终究要面对生死的循环与无常。最后以“几欲悲歌酒未醺”收尾,既表达了对兴亡更替的感慨,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运用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岸石阑曙色分:晨曦初照,老旧的岸边石栏显得格外清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好。
- 只疑身是入山云:诗人仿佛化为山间的云,体现了对自然的融入与对世俗的超脱。
- 十年往事不回顾:十年的时光似乎一晃而过,诗人对往事无意再提,表现出一种释然。
- 百里清泉如可闻:远方的清泉声似乎依旧在耳畔,象征着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 人世谁教有长路:对人生漫长旅途的反思,质问生活的意义。
- 坤灵终亦化尘氛:自然的力量最终也会归于尘土,体现了无常的哲理。
- 兴亡更遣陂塘在:即便兴衰变化,塘堰依旧存在,喻示着人类生活的延续。
- 几欲悲歌酒未醺:心中想要唱悲歌,却尚未喝醉,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山间的云,表达与自然的融合。
- 对仗:如“兴亡更遣陂塘在”,形成对称的美感。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许多自然景象,如“清泉”“石阑”,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淡然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老岸:象征着时间的积淀与历史的沉淀。
- 石阑:自然与人造的结合,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清泉:象征着纯净与美好,承载着诗人的回忆。
- 陂塘:生活的寄托,表现人类生存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岸石阑曙色分”描绘的是哪个时刻? A. 黄昏
B. 晨曦
C. 正午
D. 深夜 -
诗人对往事的态度是: A. 追忆
B. 忘却
C. 赞美
D. 反思 -
“坤灵终亦化尘氛”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A. 生命的永恒
B. 生命的无常
C. 人类的伟大
D. 自然的力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在自然景色中反思个人的情感与思念。
诗词对比:
- 《过徐桥》与《登高》:两首诗都在自然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前者更注重对清泉与往事的感慨,后者则更强调对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因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