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山西下郁岧峣,还我燕南避世谣。天作高秋何索莫,云生故垒自飘萧。谁教神器归群盗,只见今人泣本朝。莫怪风雷有馀怒,田畴英烈未全消。
白话文翻译:
乱山在西边高耸入云,带回我燕南的避世之歌。天生的高秋何必惹人忧伤,云在故垒上自顾自地飘摇。是谁让神器落入了贼手,只看到今人对朝廷痛哭不已。不要怪风雷依然怒吼,田野间的英烈尚未完全消逝。
注释:
- 乱山:形容山势险峻、错落有致。
- 燕南:指的是燕地的南方,历史上燕国的地理位置。
- 避世谣:隐居生活的歌谣,表达对世俗的逃避。
- 神器:指古代帝王所用的权力象征,通常指传国之宝。
- 群盗:指的是割席断交、窃取权力的盗贼。
- 本朝:指当前的朝代。
- 风雷:象征着动荡的局势和未平息的怒火。
- 田畴英烈:指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因,元代诗人,因其作品反映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悟而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诗歌多以抒情为主,常常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创作背景: 《望易京》写于元代,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诗人以此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是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望易京》是刘因的一首极具历史感的诗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诗的开头以“乱山西下郁岧峣”描绘了险峻的山脉,给人以苍凉的感觉,似乎暗示着国家的动荡不安。接着,诗人通过“还我燕南避世谣”表达了对宁静、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天作高秋何索莫”一句,诗人在高秋的季节中思考人世的苦难,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忧伤。而“云生故垒自飘萧”则描绘了战乱后故垒的孤独与凄凉,象征着历史的沉重。随后的“谁教神器归群盗”,诗人直指时局的黑暗,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与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莫怪风雷有馀怒,田畴英烈未全消”,诗人用风雷来象征社会的不安定,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英烈的深切怀念,暗示着他们的牺牲并未被遗忘,仍在激励着后人。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故国的依恋,也有对现实的批判,表现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山西下郁岧峣:描绘出高耸的山脉,给人以壮丽而又压抑的感觉,暗示着国家的险境。
- 还我燕南避世谣:表达对燕南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逃避现实的苦痛。
- 天作高秋何索莫:在高秋的季节,诗人感慨天意的无情,对现实的不满。
- 云生故垒自飘萧:故垒的孤独与萧瑟,暗示历史的沉重与人们的无奈。
- 谁教神器归群盗:对当权者的控诉,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愤懑。
- 只见今人泣本朝:今人对当今朝代的失望与痛苦。
- 莫怪风雷有馀怒:对社会动荡的理解与包容,表现出诗人的宽广胸怀。
- 田畴英烈未全消:对英烈的怀念和对其精神的传承,寓意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风雷”象征社会动荡。
- 对仗:如“谁教神器归群盗”、“田畴英烈未全消”等,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
- 象征:山、云、风雷等自然景象象征历史和社会的动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故土的思念、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英雄的怀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变迁的深思,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山:象征国家的动乱与不安。
- 燕南:代表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
- 高秋:暗示时局的严峻与无情。
- 故垒:历史的沉重与遗忘。
- 神器:权力与统治的象征。
- 风雷:动荡与愤怒的象征。
- 英烈: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乱山”主要用来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自然风光
- B. 国家动荡与不安
- C. 人们的快乐生活
- D. 历史的辉煌
-
“神器归群盗”中的“神器”指的是什么?
- A. 传国之宝
- B. 玩具
- C. 书籍
- D. 兵器
-
诗人对现状的情感是?
- A. 满意
- B. 愤怒与忧伤
- C. 无所谓
- D. 高兴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刘因《望易京》,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杜甫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家国的深切思考,而刘因则在怀念故国的同时,带有更强烈的控诉意味。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刘因及其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