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精卫操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水在海,石在山,海水不缩石不刊。
衔石向海女,口血离离海同干。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大海中的水与山中的石头各自安定,海水不会减少,石头也不会被磨损。那只小鸟衔着石头向海飞去,她的口中流出的鲜血与海水融合在一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水在海:指水的归宿在大海中。
- 石在山:指石头的归属在山中,象征稳定。
- 海水不缩:海水永远不会减少。
- 石不刊:石头不会被磨损或消失。
- 衔石:嘴里叼着石头。
- 向海女:指那只小鸟,性别用“女”表示。
- 口血离离:形容流出的血滴滴答答地不断流出。
典故解析: “精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小鸟,传说是炎帝之女,因溺水而死,化为精卫,发誓要用石头填平大海。此典故反映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诗人,以诗词清新、风格独特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
创作背景: 《精卫操》创作的背景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精卫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的勇气和毅力。
诗歌鉴赏:
《精卫操》是一首表现执着和坚韧精神的诗。诗中通过精卫这一神话形象,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开头通过“水在海,石在山”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而精卫作为小鸟却不畏艰难,选择了逆境中的奋斗。衔石向海的行为象征着她不懈的追求,尽管过程艰辛且几乎无望,但她仍然选择坚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与奋斗意志。诗中“口血离离”则更深刻地揭示了精卫为理想而付出的代价,鲜血与海水的交融,象征着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即使付出惨痛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全诗浑然一体,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在海,石在山:自然的界限和稳定性。
- 海水不缩石不刊:强调自然力量的永恒。
- 衔石向海女:精卫的执着,象征不屈的精神。
- 口血离离海同干:展现追求理想的艰辛和代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精卫比作追求理想的象征。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精卫人类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反映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展现了面对挫折时的坚持与勇气,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精卫: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
- 石头:象征理想与目标。
- 海水:象征未知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精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不屈的精神
C. 自然的力量
D. 历史的教训 -
诗中“口血离离”的含义是什么? A. 精卫的伤痛
B. 自然的变化
C. 生命的结束
D. 理想的实现 -
诗的主题是? A. 失落与绝望
B. 坚持与奋斗
C. 平淡的生活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精卫操》的“衔石向海”都表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但《登高》更侧重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精卫操》则强调了不屈的奋斗精神。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