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虚亭为何明府作》
时间: 2024-12-29 18:41: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澹虚亭为何明府作
作者:陈亮 〔元代〕
结宇临清旷,宾客日过从。
有时抱幽独,深觉心赏通。
霁月澄清景,微云含水容。
群动喧已寂,众色望俱空。
了与世氛远,豁然心境同。
冥怀信足乐,王事徒劳衷。
何日拂衣去,高攀陶令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亭子,风景旷达,常有宾客来访。偶尔独自一人时,内心却能深刻体会到一种独特的乐趣。晴朗的月光映照出清澈的景色,微云似乎在水面上轻轻漂浮。喧闹的人声已经沉寂,各种色彩也都显得空灵。与世俗的纷扰渐行渐远,心灵也随之变得豁达通透。深思熟虑之后,发现这种宁静的心境就是最大的快乐,世俗的事务反而显得徒劳无功。希望有一天能摆脱尘世的羁绊,追寻陶渊明那种高洁的风范。
注释
- 结宇:构建的亭子。
- 清旷:清幽开阔的环境。
- 幽独:孤独而幽静。
- 霁月:雨过天晴后的月亮。
- 澄清景:清澈的风景。
- 冥怀:内心深处的思考。
- 陶令:陶渊明,古代著名的隐士诗人,以隐逸和高洁的生活方式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亮,元代诗人,生于南宋末年,官至明府。其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擅长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一个清幽的亭子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事务的淡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清幽的亭子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疏离。诗开头描绘了亭子所处的环境,清旷而开阔,宾客往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接着,诗人转而深入内心,思考独处时的乐趣,体会到一种心灵的清净与舒畅。诗中的“霁月澄清景”与“微云含水容”展示了自然之美,进一步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认为世间的繁忙与喧嚣终究是徒劳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诗人以“何日拂衣去,高攀陶令风”作结,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与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宇临清旷:描绘亭子环境的开阔与宁静。
- 宾客日过从:表明有朋友来访,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 有时抱幽独:偶尔独处,反而能感受到深刻的心灵乐趣。
- 深觉心赏通:体会到内心的愉悦与畅快。
- 霁月澄清景:晴朗的月光照耀下,景色显得清澈。
- 微云含水容:轻云映照在水面上,营造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 群动喧已寂:喧闹的场面已经安静下来。
- 众色望俱空:各种颜色的景象显得空灵。
- 了与世氛远:与世俗的纷扰渐行渐远。
- 豁然心境同:内心变得豁达,境界提升。
- 冥怀信足乐:内心的思考带来真正的快乐。
- 王事徒劳衷:对世俗事务感到无奈与徒劳。
- 何日拂衣去:希望有一天能够脱离尘世。
- 高攀陶令风:向往陶渊明那种高洁的生活。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例如,“霁月澄清景”将月亮拟人化,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纷扰的超然与拒绝,以及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个人内心的豁达与清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旷:象征着心灵的开阔与宁静。
- 霁月:代表着清新的气息与美好的希望。
- 幽独:象征着内心的深沉与孤独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结宇临清旷”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喧闹的场景
- B. 清幽的环境
- C. 复杂的情感
-
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追求
- B. 超然
- C. 忽视
-
“何日拂衣去,高攀陶令风”中提到的陶令是指谁?
- A. 陶渊明
- B. 陶宗仪
- C. 陶侃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陈亮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陶渊明的诗歌更为直接地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陈亮则在宁静中探讨内心的感受,两者都表现了对世俗的淡然与超脱,但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陈亮研究》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
-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