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孔逸从军北上》
时间: 2025-01-01 13:13: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林孔逸从军北上
脱却缝掖衣,更结曼胡缨。
安能郁郁事笔砚,男儿本自重横行。
越王山下秋风起,塞北此时严保垒。
皇家选士重防秋,迢递征途从此始。
从军莫问所从谁,抱艺怀才无不宜。
筹边亦自有奇策,专事弓刀徒尔为。
此行壮气何激烈,酌酒送君那忍别。
万里封侯非所难,玉关功成须早还。
白话文翻译
脱掉那绣花的衣服,重新系上战斗的缨带。
怎么能够心情沉重地去做文人,男子汉大丈夫本该重视的是豪放行侠。
越王山下秋风起,边塞此时严防固守。
皇帝选拔士兵重视秋季,遥远的征途从这里开始。
从军不必问路在何方,怀有才能的你无论去哪里都合适。
筹划边防自然有奇妙的策略,专门从事弓箭刀枪也不算什么。
这次出征的壮志激昂,举杯送君怎能忍心离别。
万里之遥封侯并不是困难的事情,玉关出征功成后须要尽早归来。
注释
- 缝掖衣:指的是绣花的衣服,通常是文人的装束。
- 曼胡缨:指的是战斗用的缨带,用以装饰或固定武器。
- 郁郁:形容忧郁或沉闷的情绪。
- 越王山:指的是越国的山,象征着历史和战争的背景。
- 皇家选士:指的是皇帝挑选士兵,强调军队的选拔制度。
- 迢递:形容路途遥远。
- 筹边:指的是防守边疆的策略。
- 酌酒送君:指的是以酒送别朋友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亮,元代诗人,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以及对理想和抱负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正值战乱频繁之时,许多年轻人投身军旅,力求在战场上立功。诗人以朋友从军为契机,写下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激励,体现了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林孔逸从军北上》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从军的祝福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诗通过对比文人和武人的形象,强调了男子汉应有的豪放气概。开篇便以“脱却缝掖衣,更结曼胡缨”两句,揭示了从文人身份向军人身份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朋友勇敢追求理想的赞赏。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边塞的秋风和皇帝选士的场景,渲染出一种紧迫和庄严的气氛。在“从军莫问所从谁,抱艺怀才无不宜”这两句中,诗人鼓励朋友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坚持自己的才能和理想,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诗人以举杯送别的方式来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展现了深厚的友情。诗中“万里封侯非所难,玉关功成须早还”则透露出一种志在必得的勇气与希望,展现了军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理想与责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脱却缝掖衣,更结曼胡缨”:指诗人希望朋友放弃文人的生活,投身于武将的生活。
- “安能郁郁事笔砚,男儿本自重横行”:质疑沉迷于书本的文人生活,强调男子汉应当豪放。
- “越王山下秋风起,塞北此时严保垒”:描绘了秋天到来的边塞风景,营造出紧张的军事氛围。
- “皇家选士重防秋,迢递征途从此始”:表达了国家对士兵选拔的重视,征途的开始。
- “从军莫问所从谁,抱艺怀才无不宜”:强调志向与才能,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自信。
- “筹边亦自有奇策,专事弓刀徒尔为”:筹划战争并非易事,但也并非无能为力。
- “此行壮气何激烈,酌酒送君那忍别”:强调出征的豪情,表露对友人的不舍。
- “万里封侯非所难,玉关功成须早还”:表达对未来成功的信心与归家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脱却缝掖衣,更结曼胡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将军人的生活与文人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主题。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加强语气,增强诗歌的气势。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军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强调了勇敢追求理想和抱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缝掖衣:象征文人的生活。
- 曼胡缨:象征战斗与勇气。
- 秋风:象征着战争的紧迫感与变迁。
- 玉关:象征着功成名就与归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缝掖衣”指的是什么?
- A. 战士的衣服
- B. 文人的衣服
- C. 普通百姓的衣服
- D. 祭祀用的衣服
-
诗人对朋友从军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反对
- B. 支持
- C. 无所谓
- D. 不清楚
-
“万里封侯非所难”中的“封侯”指的是什么?
- A. 得到荣华富贵
- B. 从军打仗
- C. 远行
- D. 读书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头》(李白):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与壮志。
- 《从军行》(王昌龄):描绘出军旅生活的艰辛与豪情。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同样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更为细腻。
- 《登高》(杜甫):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理想追求,情感更加沉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表达离别、追求理想等主题时,所采用的不同风格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