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7 18:04:23

楼前日日拥苍山,起轻岚,雁悠然。

几处衰荷,随与可流连。

落叶新交如旧识,闲相问,过窗帘。

文章得意诵寒蝉,与风言,上高栏。

无限秋光,卖得几文钱?

留与先生唯自足,调玉笛,卧松泉。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江城子

作者: 卢青山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楼前日日拥苍山,起轻岚,雁悠然。
几处衰荷,随与可流连。
落叶新交如旧识,闲相问,过窗帘。
文章得意诵寒蝉,与风言,上高栏。
无限秋光,卖得几文钱?
留与先生唯自足,调玉笛,卧松泉。


白话文翻译:

每天在楼前看见苍翠的山峦,轻雾升起,雁群悠然飞过。
几处衰败的荷花,让人不禁流连忘返。
落叶如同旧友,彼此问候,轻轻掠过窗帘。
写文章得意时,吟诵起寒蝉,向着微风倾诉,登上高栏。
无尽的秋光,能换得几文钱呢?
留下给老师的,只有自得其乐,轻调玉笛,卧在松泉旁。


注释:

  • 苍山: 指青翠的山,象征自然的美丽。
  • 轻岚: 指轻柔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衰荷: 指已枯萎的荷花,象征岁月的流逝。
  • 旧识: 指久别重逢的朋友,表达一种亲切的情感。
  • 寒蝉: 指秋天的蝉,通常用来表现凄凉的秋意。
  • 高栏: 通常指高处的栏杆,象征着更广阔的视野。

典故解析:

  • 寒蝉: 传统诗词中常用以象征秋天的萧瑟和孤独。
  • 松泉: 常用来表示清幽的环境,寓意诗人追求的淡泊和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闻名。其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使读者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成作于秋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哲理的思考,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江城子”为题,营造了一幅秋日的宁静画面。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徘徊。开篇即以“苍山”与“轻岚”引入,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随之而来的“衰荷”和“落叶”则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带有淡淡的忧伤。

诗人在高栏之上吟诵寒蝉,与风对话,表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与淡然。在这无限的秋光中,诗人并不追求物质的得失,反而强调内心的自足与喜乐。结尾的“调玉笛,卧松泉”更是将诗人的理想生活具象化,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都达到了一种和谐美,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前日日拥苍山: 描绘了每天在楼前看到的自然景色。
  • 起轻岚,雁悠然: 轻雾升起,雁群自在飞翔,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
  • 几处衰荷,随与可流连: 看到几处衰败的荷花,令人流连忘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落叶新交如旧识: 落叶如同旧友般相识,表达人生的感慨。
  • 闲相问,过窗帘: 轻松问候,给人以亲切感。
  • 文章得意诵寒蝉: 文章写得得意,吟诵起秋天的蝉鸣,表现出对艺术的追求。
  • 与风言,上高栏: 在高处与风对话,象征着追求自由的心灵。
  • 无限秋光,卖得几文钱: 反思秋天的美丽是否能换来物质的财富。
  • 留与先生唯自足: 只愿留下内心的自足与宁静。
  • 调玉笛,卧松泉: 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表达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落叶新交如旧识”比喻落叶与旧友间的情感。
  • 拟人: “与风言”将风拟人化,表达与自然的交流。
  • 对仗: “调玉笛,卧松泉”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人生哲理与个人情感展开,强调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表现出对生活的淡泊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山: 自然之美,象征着稳重与永恒。
  • 轻岚: 轻柔的雾,代表着朦胧与神秘。
  • 衰荷: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时光的消逝。
  • 寒蝉: 秋天的象征,传递出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苍山”指的是什么?
    A. 夕阳
    B. 青翠的山
    C. 荷花

  2. “落叶新交如旧识”中“新交”意指什么?
    A. 新朋友
    B. 新的景象
    C. 新的落叶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追求物质财富
    B. 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C.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1-B,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夕》: 描绘了秋天的美丽与诗人的孤独,情感相似,但风格更为沉郁。
  • 《月夜忆舍弟》: 通过月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赏析》
  • 《卢青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