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诗二十首。杜鹃楼》

时间: 2025-01-14 11:17:03

杜鹃如火千房拆,丹槛低看晚景中。

繁艳向人啼宿露,

落英飘砌怨春风。

早梅昔待佳人折,好月谁将老子同。

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鹃如火千房拆,
丹槛低看晚景中。
繁艳向人啼宿露,
落英飘砌怨春风。
早梅昔待佳人折,
好月谁将老子同。
惟有此花随越鸟,
一声啼处满山红。

白话文翻译

杜鹃花如烈火般盛开,千间房屋因它而倾倒,
我在红色的栏杆前低头俯视晚霞的景色。
繁盛鲜艳的花儿在夜露中向人啼叫,
落英随风飘散,惹人怨恨春风。
早梅曾经等待佳人来折,
谁能陪伴我在这美好的月光下共度时光呢?
只有这花随同越鸟歌唱,
在它一声啼鸣的地方,满山皆是红花。

注释

  • 杜鹃:一种鸟,因其啼声悲切而闻名,常与春天和爱情相联系。
  • 丹槛:红色的栏杆。
  • 宿露:夜间的露水。
  • 落英:落下的花瓣。
  • 佳人:美丽的女子,常用来指心上人。
  • 老子:指年长者,含有自谦之意。
  • 越鸟:指越地的鸟,可能暗指杜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字廷秀,号浩然,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7年,卒于公元817年。他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邃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杜鹃楼》是李绅在一次春游时写成,诗中表现了他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杜鹃鸟的叫声引发了他对过往的回忆,融入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诗歌鉴赏

李绅的《杜鹃楼》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还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诗的开头通过“杜鹃如火千房拆”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热烈,杜鹃花如火焰般绚烂,瞬间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接着,诗人用“丹槛低看晚景中”来描绘自己的心境,将红色栏杆与晚霞的美景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氛围。

当诗人写到“繁艳向人啼宿露”时,鲜艳的花在晨露中显得格外动人,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情感,而“落英飘砌怨春风”则透露出一丝惆怅与无奈,仿佛在诉说春风带走的美好与流逝的时光。

“早梅昔待佳人折”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佳人的期盼,隐含了浓厚的情感。最后一句通过“惟有此花随越鸟”回归于自然,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淡然,尽管人事如梦,但自然依旧生生不息,春天的景色仍在。

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杜鹃如火千房拆:杜鹃花的盛开如火焰般炽烈,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2. 丹槛低看晚景中:诗人身处栏杆旁,低头欣赏夕阳的美景,表现出一种宁静与沉思的状态。
  3. 繁艳向人啼宿露:鲜花在清晨的露水中显得格外鲜艳,像是在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4. 落英飘砌怨春风:落花随风飘散,诗人对此感到惋惜,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怨恨。
  5. 早梅昔待佳人折:早开的梅花曾经等待佳人来折,隐含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6. 好月谁将老子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感叹谁能在月光下陪伴自己。
  7. 惟有此花随越鸟:唯有这花与越鸟共同存在,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8. 一声啼处满山红:杜鹃的鸣叫声中,满山的红花在春风中摇曳,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如火”比喻杜鹃花的艳丽,提升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花儿向人啼叫,赋予花儿以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爱情与思念,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
  • 丹槛:象征美好与宁静,寄托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早梅:代表早春的希望与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 落英:象征时光流逝,唤起对过往的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鹃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爱情
    • B. 生命的无常
    • C. 春天的美丽
    •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提到的“丹槛”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栏杆
    • B. 一种花
    • C. 一种鸟
    • D. 一种饮品
  3. “好月谁将老子同”中的“老子”指的是?

    • A. 年长者
    • B. 诗人自己
    • C. 朋友
    • D. 佳人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往昔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
  • 杜甫《春望》:关注国家的兴衰,而《杜鹃楼》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