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府吴县朱良知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8:16: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州府吴县朱良知 其一
作者: 海瑞 〔明代〕
批鳞直夺比干志,
苦节还同孤竹清。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萧条棺外无馀物,
冷落灵前有菜羹。
说与傍人浑不信,
山人亲见泪如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
批鳞(即鱼鳞)直取比干的志向,
坚守节操还如孤竹般的清白。
龙隐于海天之间,云雾缭绕万里,
而鹤归于华表,月色下已是三更。
棺材外面萧条得没有什么余物,
灵前冷清,仅有素菜羹。
我告诉旁人,他们根本不相信,
而我这位山人亲眼所见,泪如倾泻。
注释:
字词注释:
- 批鳞:犹指"鱼鳞",这里用作比喻,表明志向和目标。
- 比干:古代贤臣,以忠心和正直著称。
- 苦节:指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节操。
- 孤竹:竹子象征清白与坚韧。
- 龙隐:隐喻伟大的志向或人物的隐匿。
- 华表:古代的标志性建筑,常用于象征地位与荣耀。
- 灵前:指亡者的灵位前。
- 菜羹:简单的素食,象征朴素和清淡。
典故解析:
- 比干:比干是殷商时期的贤臣,以其忠诚和正直受到后世的崇敬。
- 竹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弼,号刚峰,明代著名的清官,以刚直不阿、宽厚仁爱著称。他的诗风质朴,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时事的关心和对正义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海瑞晚年,反映了他对忠诚与正直的坚持,尽管处于政治的黑暗和个人的孤独中,仍然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已故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描绘了作者对忠诚、节操与孤独的思考。开篇以“批鳞直夺比干志”引入,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借用比干的形象象征忠诚与正直。接下来的“苦节还同孤竹清”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高洁与坚韧的品质,竹子在风雨中依然挺立,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诗中通过“龙隐海天云万里”与“鹤归华表月三更”的对比,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龙的隐匿与鹤的归来暗示了理想的遥远与现实的孤独。最后几句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失去亲友后的悲伤与无奈,灵前的冷清与简单的菜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人生命的虚无与孤独。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出海瑞作为一位清官的高洁与坚持,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批鳞直夺比干志:以鱼鳞比喻理想的追求,直接表明其志向的坚定。
- 苦节还同孤竹清:强调在艰难环境中保持节操,孤竹象征高洁的节操。
- 龙隐海天云万里:描绘高远的理想隐匿在云海之间,表达志向的渺远。
- 鹤归华表月三更:鹤的归来象征着孤独的归宿,月夜三更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 萧条棺外无馀物:棺外的冷清体现了失去后的孤独。
- 冷落灵前有菜羹:灵前的菜羹说明了对逝者的怀念与生活的简朴。
- 说与傍人浑不信:对他人不相信自己所见的无奈与孤独感。
- 山人亲见泪如倾:最后一句表达了亲眼目睹的悲痛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比干的志向与鱼鳞进行比较,强化理想的清晰。
- 对仗:如“龙隐海天”“鹤归华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表达情感的重复与加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忠诚与节操的价值,以及在失去之后的孤独与悲伤,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鳞:象征追求与志向的明确与坚定。
- 孤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龙与鹤:分别象征高远的理想与孤独的归宿。
- 灵前的菜羹:象征追思的朴素与生活的冷清。
- 泪如倾:表现悲伤的强烈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批鳞”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忠诚
B. 理想的追求
C. 孤独
D. 节操 -
诗中提到的“孤竹”象征什么?
A. 失去
B. 高洁与坚韧
C. 忍耐
D. 哀伤 -
诗人对旁人的反应是怎样的?
A. 赞同
B. 不相信
C. 忽视
D. 同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
- 杜甫《春望》:反映时代的苦难与个人的理想。
诗词对比:
- 海瑞与李白的作品,都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海瑞更注重对现实的反思,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
- 杜甫与海瑞的作品都在表达对社会的关切,但杜甫更关注国家的命运,而海瑞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坚守与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清诗词选》
- 《海瑞传》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