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绿遍池塘草用梅影书屋词句》
时间: 2025-01-04 08:44: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绿遍池塘草
汪精卫
绿遍池塘草。更连宵凄其风雨,万红都渺。寡妇孤儿无穷泪,算有青山知道。早染出龙眠画稿。一片春波流日影,过长桥又把平堤绕。看新冢,添多少。故人落落心相照。叹而今生离死别,总寻常了。马革裹尸仍未返,空向墓门凭吊。只破碎山河难料。我亦疮痍今满体,忍须臾一见欃枪扫。逢地下,两含笑。
白话文翻译
池塘的草绿得一片蔚然,夜里风雨凄厉,万朵鲜花都变得渺小。寡妇和孤儿无尽的泪水,只有青山知道。早已画出龙眠的画稿。一片春波流动着日影,经过长桥又绕过平堤。看着新坟,心里不禁感慨,故人的心意依然相照。叹息如今的生离死别,已经变得平常。马革包裹的尸体仍未归来,我只能空向墓门凭吊。山河破碎,前途难以预料。我自己满身伤痕,也忍不住想要在瞬间见到那扫射的枪口。地下相逢时,我们互相微笑。
注释
- 金缕曲: 一种古代词牌名。
- 龙眠: 指龙眠山,象征性地指代故乡或某种归属。
- 马革裹尸: 指战士的尸体用马革包裹,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 欃枪: 古代的一种武器,表示武力和战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精卫(1883-1944),字公明,号逸群,近现代中国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上受传统诗词的熏陶,作品多表现对故土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沉思。
创作背景
《金缕曲》写于民国动荡时期,汪精卫对国家的沧桑变化感到痛心,诗中蕴含了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哀伤。
诗歌鉴赏
《金缕曲》是一首深情且富有哀愁的词作,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出对故人和故国的深切怀念。开头“绿遍池塘草”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接下来的“更连宵凄其风雨,万红都渺”则转入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苦痛。
诗中提到的“寡妇孤儿无穷泪”,深刻表现了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与人间苦痛,尤其是对女性与儿童的影响。作者通过“算有青山知道”来寄托对故人的深切怀念,青山似乎是唯一知晓这些悲伤的人。接下来的意象如“春波流日影”、“长桥平堤”则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出一种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而在“马革裹尸仍未返”的句子中,作者直接点明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战死者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沉重感慨,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最后,诗人以“逢地下,两含笑”结束,虽然身处苦境,但仍然希望与故人相见时能微笑,展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与对生命的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遍池塘草: 描述春天的生机,暗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更连宵凄其风雨,万红都渺: 反转景象,表现战争带来的凄凉,鲜花似乎因风雨而变得微不足道。
- 寡妇孤儿无穷泪,算有青山知道: 反映战争的悲剧,青山成为唯一的倾诉者。
- 早染出龙眠画稿: 提及故乡,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 一片春波流日影: 继续描绘自然之美,象征着希望。
- 看新冢,添多少: 感叹故人逝去,生离死别的沉痛。
- 马革裹尸仍未返: 直面战争的残酷,表现对故人的无尽思念。
- 空向墓门凭吊: 只能空自凭吊,表达无奈。
- 只破碎山河难料: 感叹国家的破碎与未来的不确定。
- 我亦疮痍今满体: 诗人亦身受其害,感同身受。
- 忍须臾一见欃枪扫: 表达对战斗的抗拒与无奈。
- 逢地下,两含笑: 希望在来世能与故人相聚,微笑面对一切。
修辞手法
- 比喻: “马革裹尸”比喻战士牺牲的悲惨。
- 拟人: “青山知道”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比: 自然的美与战争的惨烈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述自然景象与战争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故人和故国的深切怀念,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塘草: 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 青山: 代表故乡与永恒的思念。
- 春波: 象征和平与美好的希望。
- 新冢: 代表逝去的生命与对死亡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缕曲》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战争与思乡
C. 自然风光
D. 友情 -
“马革裹尸”在诗中代表什么? A. 战士的荣耀
B. 战争的残酷
C. 家庭的温暖
D. 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时间的流逝
C. 记忆与思念
D. 战争的胜利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长恨歌》 白居易:描绘爱情与离别。
诗词对比
- 《金缕曲》与《长恨歌》: 两者都体现了对失去的深切怀念,但《金缕曲》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悲痛,而《长恨歌》则聚焦于爱情的离散。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汪精卫文集》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