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主簿之湖洲归安县》

时间: 2024-09-19 21:53:42

我歌柳惲诗,送子南汀发。

山城逢社雨,绿树啼莺歇。

留连孤艇迟,惆怅双瓶竭。

高士尚为簿,休惭府中谒。

无事坐闲厅,弹琴看湖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黄主簿之湖洲归安县
作者: 高启 〔明代〕

我歌柳惲诗,送子南汀发。
山城逢社雨,绿树啼莺歇。
留连孤艇迟,惆怅双瓶竭。
高士尚为簿,休惭府中谒。
无事坐闲厅,弹琴看湖月。

白话文翻译:

我唱着柳惲的诗,送你从南边的渡口出发。
在山城中碰上了社日的雨,绿树间黄莺的啼鸣也停歇了。
我留恋孤独的小船缓缓行驶,心中惆怅瓶中的酒已经喝尽。
高士也不过是一个主簿,不必为在朝廷的见面而感到羞愧。
无所事事时我坐在闲适的厅堂,弹琴欣赏湖上的明月。

注释:

  • 柳惲:柳惲,字惭忱,明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著称。
  • 南汀发:南边的渡口出发,指离别之处。
  • 山城:指的是作者所处的城市,山环水抱,风景优美。
  • 社雨:指的是社日时节的雨,社日是农历二月的节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高士:指的是有志于仕途、品德高尚的人士。

典故解析:

  • 社日:在古代中国,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通常在春天,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诗中提到社雨,恰逢这个节日,寓意着希望和生机。
  • 高士:在古代,高士通常指的是那些有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在仕途上虽未必显赫,但其品格高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不详-后1560年),明代诗人,字子云,号天池,浙江人。高启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主张“诗中有画”,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情感真挚,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启与朋友黄主簿的离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人生闲适的思考。湖洲归安县是黄主簿的归处,诗中描绘了离别时的自然景色,渗透着诗人的感怀。

诗歌鉴赏:

《送黄主簿之湖洲归安县》是一首表现离别情感的古诗,作者高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雨、绿树、莺啼的自然景象,映衬出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诗的开头,以“我歌柳惲诗”引入,表明了诗人对柳惲这一文学前辈的敬仰,同时也为离别铺垫了情感基础。接着,山城的社雨和歇息的莺啼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伤感的氛围。尤其是“留连孤艇迟”,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与惆怅,孤舟上的等待更显得沉重。

诗的最后两句“无事坐闲厅,弹琴看湖月”则转向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不必为仕途的得失而感到惭愧,反而应珍惜当下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启独特的诗风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歌柳惲诗:表达了诗人对柳惲的尊敬与喜爱,歌唱他的诗作。
  • 送子南汀发:描绘了送别的场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和地点。
  • 山城逢社雨:通过社日的雨,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绿树啼莺歇:绿树和黄莺的描写,增添了春天的生机,却又因离别而沉静。
  • 留连孤艇迟:表达了对离别的迟疑与不舍。
  • 惆怅双瓶竭:双瓶中的酒已喝尽,象征着离别的无奈与悲伤。
  • 高士尚为簿:高士在社会地位上可能不高,但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反映了作者的洒脱。
  • 休惭府中谒:劝慰自己,不必为仕途的得失而感到羞愧。
  • 无事坐闲厅: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生活。
  • 弹琴看湖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陶醉,形成了诗的美好结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的心情与自然景象结合,使情感更具表现力。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生活的思考,传达了高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 柳惲:象征着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 南汀:象征离别的地方,带有伤感的意味。
  • 山城、绿树、莺啼:代表自然的美好,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 孤艇:象征孤独与思念。
  • 湖月:象征宁静与美好,体现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社雨”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雨
    B. 夏天的雨
    C. 秋天的雨

  2. “高士尚为簿”中的“高士”指的是? A. 有道德情操的人
    B. 文人雅士
    C. 仕途显赫之人

  3. 诗人在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悠然自得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诗人王之涣在《送别》中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着重于送别的场景与心境。高启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带入更深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高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