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军装十咏·纛
发乱野牛惊,神专大将营。
师行当祃祭,坛卜戮番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军营的景象:马蹄声和野牛惊散了,神明专注于大将的营帐之中。军队出征时,准备举行祭祀,祭坛上预示着生灵的牺牲。
注释:
- 发乱:马蹄声乱,指军队行进时的声音。
- 野牛惊:野牛因惊慌而逃,形象生动。
- 神专:神灵专注,暗示对战争的重视。
- 大将营:大将的军营,象征权威。
- 师行:军队出发。
- 祃祭:祭祀,求得神灵的保佑。
- 坛卜:祭坛上进行占卜。
- 戮番生:指牺牲生命,暗含战争的残酷。
典故解析:
“师行当祃祭”中的“祃”字,指古代祭祀活动,常用于战争前的祭神,以求得胜利。此类祭祀在古代军事活动中极为常见,反映了士兵对神灵的信仰与依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启(公元 1336- 1375 年),字季明,号惭愧山人,明代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以诗歌见长,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时值国家动荡,作者通过描绘军队的出征与祭祀,反映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珍视。
诗歌鉴赏:
《观军装十咏·纛》通过对军营景象的细致描绘,展示了战争的庄严与沉重。诗的开头以“发乱野牛惊”入手,描绘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战争的威力甚至能惊动大自然的生物,显示出战争的不可避免和强烈的冲击感。接着“神专大将营”二句,表现了军队对神灵的尊重与依赖,反映出古代士兵在出征前对胜利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敬畏。最后两句提到“师行当祃祭,坛卜戮番生”,则突出了战争的残酷,祭坛的设立不仅是为了求得神灵的庇佑,也是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战争的敬畏,也有对生命的珍惜,展现了高启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发乱野牛惊:军队的行进使得附近的野牛受到惊吓,描绘出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氛围。
- 神专大将营:神灵专注于大将的营帐,暗示战争的重要性与神圣性。
- 师行当祃祭:军队出征前的祭祀活动,体现古代士兵对神灵的信仰。
- 坛卜戮番生:祭坛上进行占卜,牺牲生命,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与拟人,营造出战争的紧迫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军队的出征与祭祀,探讨了战争的神圣性与残酷性,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战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野牛: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力量,因战争而惊散,反映战争的破坏性。
- 神明:暗示了古代人对神灵的敬仰与依赖,体现了人们在重大时刻的心理状态。
- 祭坛:象征着战争的牺牲与敬畏,体现了古代祭祀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发乱”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思想
- B. 军队的行进
- C. 野牛的逃跑
-
“师行当祃祭”中的“祃”字是什么意思?
- A. 祭祀
- B. 休息
- C. 战斗
-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
- A. 崇拜
- B. 轻视
- C. 反思与敬畏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出塞》王昌龄
-
诗词对比:
- 高启与王昌龄的战诗都有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不过高启更强调祭祀与神灵的关系,而王昌龄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
-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