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访李十四处士》
时间: 2025-01-04 07:2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访李十四处士
作者: 温庭筠 〔唐代〕
花深桥转水潺潺,
甪里先生自闭关。
看竹已知行处好,
望云空得暂时闲。
谁言有策堪经世,
自是无钱可买山。
一局残棋千点雨,
绿萍池上暮方还。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丛深处,桥边水流潺潺,甪里先生独自闭门不出。
看那竹子,已然知道他所选择的生活很好;
望着空中的云,才得以在此时此刻享受片刻的闲适。
谁说有治国之策可以经世,实际上却是没有钱财能买得来这山水。
一盘残棋在点滴雨中,缓缓归来时,绿萍池上已是黄昏。
注释
- 甪里:指甪里山,李十四居住的地方,代表隐士生活。
- 自闭关:自我封闭,隐居不出。
- 行处好:所选择的生活环境很好。
- 策:指治国的方略或计划。
- 无钱可买山:隐士生活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心境。
- 一局残棋: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局限。
- 绿萍池:意指宁静的隐居之所。
典故解析
“花深桥转水潺潺”描绘了春日的自然景色,渗透着宁静的氛围。李十四常常被描绘为隐士,意味着不追求名利,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清净。“自是无钱可买山”强调了隐士生活的价值观,重在精神与内心的富足,而非物质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号青青子,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词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而著称,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生活在唐末,社会动荡,个人经历了不少坎坷。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与友人李十四相访之际,表现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春日的温暖里,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安逸,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春日访李十四处士》是一首体现隐士生活和春日美景的诗作,描绘了诗人与李十四的友谊和隐士所追求的内心宁静。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在“花深桥转水潺潺”的景象中,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诗人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流露出来,他看竹子、望云,似乎在表达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赞美。诗中的“谁言有策堪经世,自是无钱可买山”深刻地反思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精神的富足远比物质的拥有更为重要。
整首诗的最后两句“一局残棋千点雨,绿萍池上暮方还”更是将诗意推向了高潮,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偶然。棋局的残酷与雨点的滴落,暗示着人生的苦涩与无奈,而“绿萍池上”的归去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与从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深桥转水潺潺:春花盛开,桥边水流声潺潺,描绘了春日的生机。
- 甪里先生自闭关:李十四自我隐居,体现了他的生活选择。
- 看竹已知行处好:竹子象征着雅致之处,暗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认同。
- 望云空得暂时闲:望着空中的云,感受到片刻的宁静。
- 谁言有策堪经世:反思世人对治国理政的重视,暗示其不满。
- 自是无钱可买山:隐士生活的价值不在于金钱。
- 一局残棋千点雨: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变幻。
- 绿萍池上暮方还:归来时的黄昏,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生活比喻为“山”,强调内心的宁静。
- 拟人:水声潺潺,仿佛在诉说春日的故事。
- 对仗:如“花深”与“水潺潺”,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强调精神的宁静与内心的富足,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水:流动的水代表着生命的节奏与变化。
- 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云:象征自由与闲适。
- 棋:象征人生的复杂与无常。
- 绿萍:象征宁静的隐居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甪里先生”指的是谁?
- A. 温庭筠
- B. 李十四
- C. 诗人朋友
- D. 隐士
-
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看法是:
- A. 追求名利
- B. 内心安宁
- C. 享受奢华
- D. 忧国忧民
-
“一局残棋千点雨”中的“棋”象征什么?
- A. 人生的复杂
- B. 游戏的乐趣
- C. 生活的平淡
-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B. 李十四
- B. 内心安宁
- A. 人生的复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了对家庭和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温庭筠与李白的隐士主题作品相比,温庭筠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两者的风格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温庭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