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龙门》
时间: 2025-01-19 19:46: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龙门
作者:石声汉 〔近代〕
队队暮鸦归。
绕树纭回。
小池清水鲫鱼肥。
半老秋菱红胜火,下酒刚宜。
茅舍接山溪。
好养鸭儿。
板桥新整未沾泥。
扁豆架边黄草径,红蓼依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成群的乌鸦归巢,围绕着树木盘旋的场景。小池中的清水养着肥美的鲫鱼,半老的秋菱(荷花)红得如同火焰,非常适合下酒。茅草屋旁边流淌着山溪,适合养鸭。新修的板桥上尚未沾上泥土,扁豆架旁的黄草小径上红蓼摇曳生姿。
注释
- 队队:成群的意思,形容乌鸦归来的数量。
- 暮鸦:指傍晚归来的乌鸦,象征着黄昏。
- 纭回:盘旋、回旋的样子。
- 鲫鱼:一种淡水鱼,肉质鲜美。
- 半老秋菱:秋天的荷花,已经开始凋谢的一部分,颜色鲜艳,显得特别火红。
- 下酒刚宜:适合配酒,表示美味。
- 茅舍: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 接山溪:指房屋旁边流淌的小溪。
- 板桥新整:新修整的木板桥。
- 扁豆架:种植扁豆的架子,通常用来支撑植物。
- 黄草径:用黄草铺成的小路。
- 红蓼依依:红色的蓼草柔软而随风摆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声汉,近代诗人,擅长描绘乡村自然景色,作品多以清新、淡雅著称。他在诗歌中常常流露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过龙门》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游历中,经过龙门地区,目睹了自然美景与乡村宁静,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此时社会动荡,人们对安宁和乡村的向往愈加强烈,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过龙门》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日黄昏。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恬淡。开头两句“队队暮鸦归”,通过乌鸦的归巢,烘托出黄昏的宁静;接着“小池清水鲫鱼肥”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富饶。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茅舍接山溪”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珍视。
全诗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状态,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感悟,表现出一种怀旧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队队暮鸦归”:描绘傍晚时分,成群的乌鸦归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绕树纭回”:进一步描写乌鸦在空中盘旋,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
- “小池清水鲫鱼肥”:小池塘的清水中,鲫鱼肥美,暗示着自然的富饶。
- “半老秋菱红胜火,下酒刚宜”:秋季的荷花红得如火,适合配酒,展现出乡村生活的乐趣。
- “茅舍接山溪”:茅草屋旁边流淌的小溪,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好养鸭儿”:表达了在这片自然环境中,养鸭的乐趣与便利。
- “板桥新整未沾泥”:新修的板桥,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 “扁豆架边黄草径,红蓼依依”: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小路与红蓼,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菱红胜火”,用火焰形容荷花的红色,突出色彩的鲜艳。
- 拟人:如“红蓼依依”,使自然景物赋予生命感,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宁静、安逸生活的渴望和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鸦:象征黄昏的宁静和归属感。
- 小池: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象征着富饶。
- 秋菱:代表着丰收的季节与美好生活的象征。
- 茅舍:乡村生活的象征,表现简朴而幸福的生活状态。
- 鸭儿:象征着田园生活的乐趣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队队暮鸦归”中“暮鸦”的意思是: A. 早晨的鸟
B. 傍晚归来的鸟
C. 白天的鸟
D. 冬天的鸟 -
诗中提到的小池塘里养着什么鱼? A. 鲫鱼
B. 鲤鱼
C. 草鱼
D. 红鱼 -
“半老秋菱红胜火”中的“秋菱”指的是: A. 荷花
B. 菱角
C. 秋天的草
D. 红叶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现对家乡的思念。
- 《月下独酌》李白:同样展现自然之美与人情。
诗词对比
- 《过龙门》与《山中杂诗》王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宁静,但王维更多渲染了山的壮丽与深远,而石声汉则专注于细腻的田园生活,展现出更为温馨的乡村情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歌研究》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