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厌踏软红尘,闲居江上村。
养鱼宽凿沼,爱竹别移门。
月色侵书幌,山光入酒樽。
我惭行役扰,犹未卜田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选择在江边的村庄悠闲居住。他在宽阔的池塘中养鱼,喜欢在竹林中安置门扉。夜晚的月光透过书幌洒在书卷上,山间的光景映入酒樽之中。诗人感到惭愧,因为自己仍然被世事所扰,尚未能安定在田园中。
注释:
- 厌:厌倦,厌烦。
- 软红尘:指柔软而繁华的尘世,寓意世俗生活。
- 闲居:安静地生活。
- 养鱼:饲养鱼类,表明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 宽凿沼:宽阔的池塘,凿是指开凿、挖掘。
- 爱竹:喜爱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
- 月色侵书幌:月光照射到书幌上,书幌是书架的装饰。
- 山光入酒樽:山的光景映入酒杯,描绘了美好的景色与饮酒的情趣。
- 行役扰:指世俗的劳作与烦扰。
- 卜田园:占卜田园,指向往田园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羽,明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在明代,社会动荡,诗人渴望逃离繁忙的世俗生活,向往田园的宁静和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羽创作了《孙景翔幽居》,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
诗歌鉴赏:
《孙景翔幽居》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开篇“厌踏软红尘”,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厌倦,红尘象征着复杂而喧嚣的人生,诗人为此选择“闲居江上村”,体现了他向往宁静与自然的生活。
诗中“养鱼宽凿沼,爱竹别移门”,描绘了诗人在村中安逸生活的情景。养鱼和爱竹不仅是具体的生活场景,更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接下来的“月色侵书幌,山光入酒樽”,则展现了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享受文化与自然的美好。月光和山光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怡然自得。最后一句“我惭行役扰,犹未卜田园”则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惆怅,尽管他向往一种理想的田园生活,但现实中的劳作与世事仍然困扰着他。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世的深思,是明代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厌踏软红尘:表达诗人对尘世繁华的厌倦。
- 闲居江上村:选择在江边的村庄安静生活,体现隐逸的志向。
- 养鱼宽凿沼:在宽阔的池塘中养鱼,象征与自然和谐相处。
- 爱竹别移门:喜爱竹林,暗示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 月色侵书幌:月光洒在书幌上,营造出宁静的读书氛围。
- 山光入酒樽:自然的美景映入酒杯,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我惭行役扰:内心的惆怅,因世俗的劳作而感到羞愧。
- 犹未卜田园:尽管向往田园生活,却仍未能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红尘”比喻繁华的世俗生活。
- 对仗:如“月色侵书幌,山光入酒樽”,形成和谐的音律。
- 意象: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情感,增强诗歌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是对宁静田园生活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繁华与喧嚣的世俗生活。
- 江村:代表宁静、自然的生活环境。
- 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月色:常代表宁静与诗意的氛围。
- 酒樽:象征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对红尘的厌倦
B. 对金钱的追求
C. 对权力的渴望
D. 对名利的向往 -
“月色侵书幌”中的“书幌”是指什么? A. 书本的装饰
B. 书架的帷幕
C. 书房的窗帘
D. 书的封面 -
诗人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满足与快乐
B. 惆怅与无奈
C. 兴奋与激动
D. 决心与信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理想的隐居生活与自然环境。
诗词对比:
- 张羽《孙景翔幽居》 vs 陶渊明《饮酒》:两者都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张羽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陶渊明则更多关注内心的宁静和哲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田园诗选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