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7:25:56

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忤意皆诛死,所言谁肯忠。

武关犹未启,兵入望夷宫。

为祟非泾水,人君道自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意二首 其一
贺兰进明 〔唐代〕

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忤意皆诛死,所言谁肯忠。
武关犹未启,兵入望夷宫。
为祟非泾水,人君道自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与失望。诗中提到秦庭上初次指鹿为马,暗指朝政的混乱;山东各地盗贼横行,显示社会的动荡不安。那些违背意愿的人都被处死,究竟还有谁敢忠诚于君主?武关的门户尚未打开,兵力已直逼望夷宫,真正的祸害并非来自泾水,而是统治者自身的无能和腐败。

注释

  • 秦庭:指古代秦朝的宫廷,象征着中央政权。
  • 指鹿为马:源自《史记》,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忤意:违背君主的意志。
  • 武关:指通往长安的关口。
  • 望夷宫:指王宫,寓意权力中心。
  • 泾水:指泾河,历史上常被用作战争的界限。

典故解析

  •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赵高传》,赵高为了试探朝臣的忠诚,指鹿为马,象征着当时政权的腐败和混乱。
  • 武关: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关口,是统治者调动军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战争的威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贺兰进明,唐代诗人,生平鲜有记载,其诗作多以政治时事为题材,风格独特,常以讽刺和警示为主。
  •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动荡,朝廷腐败,社会动乱,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借用,表达对当时政局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历史为镜,映射现实,展现了贺兰进明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与忧虑。起初的“秦庭初指鹿”便以强烈的历史象征引入,让读者感受到不安与混乱的气息。接下来的“群盗满山东”则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盗贼横行无忌,昭示着法律与秩序的崩溃。

诗中“忤意皆诛死”一句,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统治者对异议的残酷打压,反映出一种恐惧与绝望的情绪,质疑了忠诚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而“武关犹未启,兵入望夷宫”则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灾难,仿佛预示着战争的阴影正逐渐逼近,让人感受到一种紧迫感。

最后一句“为祟非泾水,人君道自穷”概括了整首诗的主题,指出真正的祸害并非外敌,而是统治者自身的无能与腐败。这种看法深刻而独到,警示人们要反思自身的责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秦庭初指鹿:指秦朝宫廷开始颠倒黑白,政治混乱。
    2. 群盗满山东:盗贼横行,社会治安堪忧。
    3. 忤意皆诛死:违背君主意愿的人都被杀,忠诚无望。
    4. 武关犹未启:战争的紧迫感,尚未开启的关口暗示即将来临的冲突。
    5. 兵入望夷宫:军队已逼近权力中心,暗示危机。
    6. 为祟非泾水:真正的祸害来自统治者自身,而非外敌。
    7. 人君道自穷:统治者的失误与腐败导致国家的衰落。
  •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与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比喻:用“指鹿为马”比喻朝政的颠倒。
    • 夸张:描述盗贼横行的情景,强调社会动荡。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腐败政权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警示人们要关注自身的责任和国家的未来。

意象分析

  • 秦庭:象征权力与腐败。
  • 鹿与马:象征混淆是非,颠覆真理。
  • 盗贼:象征社会动乱与无序。
  • 武关:象征战争与危机的临近。
  • 泾水:象征外敌的威胁。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指鹿为马”是指什么?
      • A. 指鹿为马的故事
      • B. 政治上的颠倒黑白
      • C. 一种古老的游戏
      • D. 对马的描述
  • 填空题: “群盗满___”,反映了社会动荡的局势。

  • 判断题: “武关犹未启”表示战争即将来临。(对/错)

答案

  1. B
  2. 山东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与悲痛,而贺兰进明的《古意》则更直接地指出了腐败政权的责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