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白话文翻译:
这位牧童真是无奈,他放牛在我种的竹子旁。
隔着树林叫他,他却不应声,笑声像是野鹿在鸣叫。
我想要报答那位农夫,更深的夜里却不愿回家。
注释:
- 无奈:无可奈何,形容无能为力。
- 牧童:放牧的少年,指放牛的孩子。
- 放牛:让牛自由地吃草。
- 吃我竹:吃我种的竹子,表示对竹子的损害。
- 隔林:指隔着树林。
- 叫笑:叫喊和笑声。
- 生鹿:像野生的鹿,形容叫声清脆。
- 欲报田舍翁:想要报答那位农夫。
- 更深不归屋:夜深了,却不愿回到家。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可以引申为农牧生活的艰辛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农夫与牧童的生活描绘了古代农村的日常情景,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农村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唐代,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山中》是李涉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质朴。诗中通过牧童放牛的场景,传达了对农田的无奈与对牧童的怜惜。开篇的“无奈牧童何”,以直接的口吻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显得格外真切。接着“放牛吃我竹”,既表现了牧童的无心之失,也暗含了对竹子的保护之情。隔林而呼却不见回应,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以及牧童在大自然中孤独的感受。结尾“欲报田舍翁”,则是对于农夫的感恩之情,虽有无奈,但仍希望回报。
全诗运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复杂的情感,展现出农村生活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奈牧童何”表达了对牧童的同情与无奈。
- “放牛吃我竹”则是直接的冲突,显示了农与牧之间的矛盾。
- “隔林呼不应”表现了牧童与自然的隔阂。
- “叫笑如生鹿”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牧童的欢笑声。
- “欲报田舍翁”表现了对农夫的感恩。
- “更深不归屋”则传达了对归家的迟疑与无奈。
-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比喻(如“叫笑如生鹿”)、对仗(如“隔林呼不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牧童:象征着年轻与无忧无虑的生活。
- 牛:代表着农耕生活的基础。
- 竹:象征自然生长的财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林:代表着自然的屏障,人与自然的隔阂。
- 田舍翁:象征着辛勤劳动的农民,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牧童”是指什么?
- A. 农民
- B. 放牧的少年
- C. 商人
-
诗中“放牛吃我竹”表达了什么?
- A. 牧童无心之失
- B. 竹子生长茂盛
- C. 牧童喜爱竹子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人与自然的矛盾
- C. 感恩与无奈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李涉的《山中》则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表现了农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琐事。两首诗虽然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