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入马头山》

时间: 2024-09-19 22:07:29

马头宝峰,秀塞寒空。

有叟有叟,真隐其中。

无味醍醐,

亦非般若。

白趾碧目,数百潇洒。

苦竹大于杉,

白熊卧如马。

金钟撼壑,布水喷瓦。

芙蓉堂开峰月入,

岳精踏雪立屋下。

伊余解攀缘,已是非常者。

更有叟,

独往来,与我语。

情无刚强,气透今古。

竹笠援补,

芒鞋藤乳。

北风倒人,干雪不聚,满头霜雪汤雪去。

汤雪去,无人及,空望真气江上立。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僧入马头山

作者: 贯休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马头宝峰,秀塞寒空。
有叟有叟,真隐其中。
无味醍醐,亦非般若。
白趾碧目,数百潇洒。
苦竹大于杉,白熊卧如马。
金钟撼壑,布水喷瓦。
芙蓉堂开峰月入,
岳精踏雪立屋下。
伊余解攀缘,已是非常者。
更有叟,独往来,与我语。
情无刚强,气透今古。
竹笠援补,芒鞋藤乳。
北风倒人,干雪不聚,
满头霜雪汤雪去。
汤雪去,无人及,
空望真气江上立。


白话文翻译:

马头山的宝峰屹立,秀美在寒冷的天空之中。
这里有隐士,真正的隐者生活在其中。
无味的醍醐,也不是般若智慧。
白趾碧眼的动物,数以百计,潇洒自在。
粗壮的竹子比杉树还高,白熊卧着像马一样。
金钟响彻山谷,水流喷洒在瓦片上。
芙蓉堂开,月光照入山峰,
岳精在雪中站立于屋下。
我已懂得攀缘的道理,已经是非常之人。
还有一位隐士,独自来往,与我交谈。
情感没有刚强,气息贯通古今。
竹笠补衣,芒鞋和藤制的饮料。
北风将人吹倒,干雪不易聚集,
满头霜雪随着汤水而去。
汤水流去,无人相伴,
我只能空望真气在江上伫立。


注释:

  • 马头宝峰: 指的是马头山的高峰,象征着隐逸之地。
  • 无味醍醐,亦非般若: 指的是没有味道的醍醐(佛教中比喻智慧的甘露),也不是般若智慧,暗示一种超然的境界。
  • 白趾碧目: 描述一种动物,可能是指野生动物的自由自在。
  • 芙蓉堂: 指山中某个地方,象征着优雅和宁静的环境。
  • 真气: 指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状态。

典故解析:

  • 隐士: 在中国文化中,隐士往往代表着一种超脱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般若: 佛教中指的是一种深刻的智慧,识透事物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隐士生活,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僧侣入山修行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送僧入马头山》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中描绘了马头山的秀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开头两句以“马头宝峰,秀塞寒空”展示了马头山的高耸与秀美,营造出一种清幽的自然氛围。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写动物和自然景观,展示了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隐喻着隐士的自由与潇洒。

诗中提到的“无味醍醐,亦非般若”,则显示了诗人对智慧的理解,强调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暗示在这个隐逸的地方,真正的智慧并不依赖于世俗的追求。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逐渐转向对隐士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非常者”的敬佩和向往。

最后几句描绘了北风与雪的意象,象征着孤独和寒冷,传达出一种无人与共的寂寞心情,最终回归到对真气的追求。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映衬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马头宝峰,秀塞寒空。
    描绘了马头山的高耸与秀丽,营造出清幽的自然景象。

  2. 有叟有叟,真隐其中。
    提到隐者的存在,暗示他们在山中隐居的生活。

  3. 无味醍醐,亦非般若。
    强调真正的智慧并非世俗的东西,而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4. 白趾碧目,数百潇洒。
    描绘生物的自由,象征山中生活的生机。

  5. 苦竹大于杉,白熊卧如马。
    强调了自然的丰饶与动物的自在。

  6. 金钟撼壑,布水喷瓦。
    描述自然的声音与水的流动,形成一种动感。

  7. 芙蓉堂开峰月入,岳精踏雪立屋下。
    表达了月光照射下的优雅环境与隐士的存在。

  8. 伊余解攀缘,已是非常者。
    表示对隐士生活的理解与向往。

  9. 更有叟,独往来,与我语。
    描述与隐士的交谈,传达一种亲近感。

  10. 情无刚强,气透今古。
    反映诗人对情感的理解与时间的穿越。

  11. 竹笠援补,芒鞋藤乳。
    体现隐士的生活方式与简朴的生活态度。

  12. 北风倒人,干雪不聚,
    描绘恶劣天气的情景,象征孤独与冷清。

  13. 满头霜雪汤雪去。
    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变化。

  14. 汤雪去,无人及,
    强调孤独与无伴的情感。

  15. 空望真气江上立。
    最后以“真气”结尾,表达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喻,如“白熊卧如马”,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动物的姿态。
  • 对仗: 诗中有对仗的修辞,例如“芙蓉堂开峰月入,岳精踏雪立屋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自然景观、动物等意象交织,构成了诗的丰富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与真理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头宝峰: 象征着高洁与隐逸。
  • 醍醐: 代表智慧和内心的宁静。
  • 白熊: 象征自然的生机与自由。
  • 北风、干雪: 代表孤独与寒冷,传达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马头宝峰”指的是什么地方?
    A. 高山
    B. 湖泊
    C. 城市
    D. 沙漠

  2. 诗人提到的“无味醍醐”是什么意思?
    A. 美味
    B. 深刻的智慧
    C. 一种饮料
    D. 一种食物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寂寞
    B. 快乐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贯休的《送僧入马头山》与王维的《终南山》都描绘了隐逸生活,但贯休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多地呈现山水的美景与心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