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潼关 谭嗣同 〔近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围绕着这座城池,秋风将马蹄声吹散。 河流在大野中奔流,仍然觉得受到束缚,山脉进入潼关后,依然不平坦。
注释:
- 终古:自古以来。
- 高云簇此城:高高的云层围绕着这座城池。
- 秋风:秋天的风。
- 马蹄声:马匹奔跑时发出的声音。
- 河流大野:河流在大野中奔流。
- 犹嫌束:仍然觉得受到束缚。
- 山入潼关:山脉进入潼关。
- 不解平:依然不平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因变法失败被清政府处死。谭嗣同的诗歌多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壮丽景色,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潼关位于陕西省,是古代军事要塞,历史上多次成为战争的前线,因此也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安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潼关为背景,通过描绘高云、秋风、河流和山脉等自然景象,展现了潼关的雄伟和壮丽。诗中“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既表现了潼关的古老和庄严,又暗示了历史的厚重和国家的命运。“秋风吹散马蹄声”则通过声音的消失,传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则进一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近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终古高云簇此城”:这句诗通过“终古”和“高云”两个词,描绘了潼关的古老和庄严,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厚重和国家的命运。
- “秋风吹散马蹄声”:这句诗通过“秋风”和“马蹄声”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 “河流大野犹嫌束”:这句诗通过“河流”和“大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 “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通过“山”和“潼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修辞手法:
- 比喻:“终古高云簇此城”中的“高云簇此城”比喻潼关的古老和庄严。
- 拟人:“河流大野犹嫌束”中的“犹嫌束”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束缚的不满。
- 对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终古”与“秋风”,“高云”与“马蹄声”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诗中通过对高云、秋风、河流和山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沧桑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现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云:象征潼关的古老和庄严,也暗示了历史的厚重和国家的命运。
- 秋风:象征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也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 河流:象征自由和活力,也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 山脉:象征国家的命运和未来的不确定,也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终古高云簇此城”中的“终古”是什么意思? A. 自古以来 B. 永远 C. 高高的 D. 围绕
-
诗中“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马蹄声”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历史 C. 变迁 D. 回忆
-
诗中“河流大野犹嫌束”中的“犹嫌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满足 B. 不满 C. 自由 D. 束缚
-
诗中“山入潼关不解平”中的“不解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平坦 B. 不平坦 C. 稳定 D. 不安
答案:
- A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潼关吏》:杜甫的这首诗也以潼关为背景,通过对潼关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忧虑。
- 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对比:
- 谭嗣同的《潼关》与杜甫的《潼关吏》都以潼关为背景,但谭嗣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谭嗣同全集》:收录了谭嗣同的诗歌、散文、书信等作品,是研究谭嗣同的重要资料。
- 《中国近代诗歌选》:收录了近代诗人的优秀作品,是研究近代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