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画屏风诗 九》

时间: 2025-01-06 15:19:27

徘徊出桂苑。

徙倚就花林。

下桥先劝酒。

跂石始调琴。

蒲低犹抱节。

竹短未空心。

绝爱猿声近。

唯怜花径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庾信的《咏画屏风诗 九》原文如下:

徘徊出桂苑。
徙倚就花林。
下桥先劝酒。
跂石始调琴。
蒲低犹抱节。
竹短未空心。
绝爱猿声近。
唯怜花径深。


白话文翻译:

在桂花园中徘徊,
倚靠在花林旁。
下桥时先来劝酒,
在石头上调琴声。
蒲草虽低仍抱着节,
竹子虽短却未空心。
最厌猿声在耳边近,
唯独怜惜这条花径深。


注释:

  • 徘徊:徘徊,指来回走动,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桂苑:指盛开桂花的园子。
  • 徙倚:依靠或倚靠在某个地方。
  • 劝酒:劝人喝酒,表现一种社交的氛围。
  • 跂石:跂,意为跨立;此句意为在石头上调琴。
  • 蒲低:蒲草虽低,但仍然抱着节,表现出一种坚韧的品质。
  • 竹短:竹子虽短,但仍有生命力。
  • 绝爱:厌恶、绝望的情感。
  • 猿声:猿的叫声,常用来表达孤独或悲凉。
  • 花径:花丛之间的小路,象征美好、宁静。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在诗中提到的“桂苑”和“猿声”都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庾信(约513年-581年),字子山,号弘度,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庾信在南朝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际交流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


诗歌鉴赏:

庾信的《咏画屏风诗 九》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开篇便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诗人徘徊在桂苑与花林之间,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下桥劝酒、调琴,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这种温暖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用蒲草与竹子作比,表达了对生命韧性的思考。蒲草虽低,却仍抱着节,竹子虽短,却未空心,象征着对生命的坚韧与希望。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孤独与思考,猿声的近在咫尺,似乎让人感到一种绝望,而花径的深处则透出一丝温情,这种对比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不仅具备了优美的意象,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庾信作为诗人的智慧与感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徘徊出桂苑:在桂花园里徘徊,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 徙倚就花林:依靠在花丛旁,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3. 下桥先劝酒:劝酒的行为表明社交的温暖。
  4. 跂石始调琴:在石头上调琴,表现文人雅士的气质。
  5. 蒲低犹抱节:尽管蒲草低矮,依然坚守着节操,彰显坚韧。
  6. 竹短未空心:竹子虽短,但仍然充满生机,象征希望。
  7. 绝爱猿声近:厌恶猿声的近,表现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8. 唯怜花径深:唯独怜惜这条花径的深远,呈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蒲草与竹子的比喻,象征坚韧与生机。
  • 对仗:如“蒲低犹抱节,竹短未空心”,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以及对生命韧性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苑:象征着美好与宁静的环境。
  • 花林:代表着富饶与生机的自然。
  • :象征着人际交往与欢乐。
  • :代表着文人雅士的高雅生活。
  • 蒲草与竹子:分别象征坚韧与希望。
  • 猿声:象征着孤独与悲凉。
  • 花径:象征美好与宁静的通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徘徊出桂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悠闲
    • C. 焦虑
    • D. 愤怒
  2. “蒲低犹抱节”中的“节”指的是什么?

    • A. 节气
    • B. 节操
    • C. 音乐的节拍
    • D. 生活的节奏
  3. 该诗最后表达了对什么的怜惜?

    • A. 猿声
    • B. 酒
    • C. 花径
    • D. 桂苑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庾信的《咏画屏风诗 九》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庾信的诗更侧重于人际交往的温暖,而王维则更多地强调孤独与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庾信诗选》
  • 《南北朝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