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庙歌 皇夏》

时间: 2025-01-06 17:14:28

若水逢降君。

穷桑属惟政。

不哉驭帝箓。

郁矣当天命。

方定五云官。

先齐八风令。

文昌气似珠。

太史河如镜。

南宫学已开。

东观书还聚。

文辞金石韵。

毫翰风飙竖。

清室桂冯冯。

齐房芝诩。

宁思玉管笛。

空见灵衣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若水逢降君,穷桑属惟政。
不哉驭帝箓,郁矣当天命。
方定五云官,先齐八风令。
文昌气似珠,太史河如镜。
南宫学已开,东观书还聚。
文辞金石韵,毫翰风飙竖。
清室桂冯冯,齐房芝诩。
宁思玉管笛,空见灵衣舞。

白话文翻译:

若水遇到降临的君主,穷桑的政权归属于他。
为何不驾驭帝王的诏令,天命如此郁郁葱葱。
如今五云的官职已经确立,八风的法令也已先行。
文昌的气息犹如明珠,太史的河流如同明镜。
南宫的学问已然开设,东观的书籍又重新聚集。
文辞的韵律如金石般铿锵,毫笔在风中飘扬。
清幽的室内桂树摇曳,齐房的芝草芬芳四溢。
我宁愿思念那玉管的笛声,空中似乎见到灵衣舞动。

注释:

  • 若水:比喻柔顺的水,象征君主的降临。
  • 穷桑:指的是桑树,象征着政权的根基。
  • 驭帝箓:驾驭帝王的诏令,表示对权力的掌控。
  • 文昌:指文昌星,象征文运亨通。
  • 太史河:太史指古代史官,河流如镜比喻清明。
  • 南宫:古代的学府,象征学业的兴盛。
  • 东观:古代的书院,象征书籍的汇聚。
  • 毫翰:指毛笔,象征书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庾信(约513-581),字子山,号少山,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古诗和骈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成作于庾信身处的动荡时期,表达了对国家兴盛与文化复兴的期盼,以及对文人才子群体的赞美。

诗歌鉴赏:

《周宗庙歌 皇夏》是一首富有历史气息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和对文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开头通过“若水逢降君”引出主题,表明君主的到来能够带来治理的希望。接着,诗人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文治繁荣的图景:文昌气息如珠,太史河流如镜,南宫学府的建立与东观书籍的聚集,展现出文化兴盛的景象。

诗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通过细致的描写突显了文人笔墨的力量。尤其是“文辞金石韵,毫翰风飙竖”一句,将文学的魅力与风的自由结合,表现了文人志向的高远。最后,诗人以宁愿思念玉管笛声的情感收尾,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若水逢降君:水的柔顺与君主的降临形成对比,暗示理想的统治者。
  • 穷桑属惟政:政权的根基在于桑树,象征着稳固的统治。
  • 不哉驭帝箓:质疑为何不驾驭皇帝的命令,把握权力。
  • 郁矣当天命:天命的繁荣,预示着国家的兴盛。
  • 方定五云官:官职的确立,象征着政治体制的完善。
  • 文昌气似珠:文化的光辉犹如明珠,象征着文治的光彩。
  • 太史河如镜:历史的明晰,寓意国运的清明。
  • 南宫学已开:学府的建立,表现学术的兴起。
  • 东观书还聚:书籍的聚集,象征文化交流与繁荣。
  • 文辞金石韵:文学的力量如金石般坚定,体现文人的气节。
  • 毫翰风飙竖:毛笔在风中竖立,象征书法的自由与大胆。
  • 清室桂冯冯:桂树的摇曳,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齐房芝诩:芝草的芬芳,象征着美好与丰饶。
  • 宁思玉管笛:思念美好乐器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渴望。
  • 空见灵衣舞:在空中似乎见到灵衣舞动,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文昌气似珠”,将文治比作珠子,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桂冯冯”,赋予植物以生命,传达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顺与理想的统治。
  • :代表政权的根基与稳定。
  • 文昌:象征文化兴盛与人才辈出。
  • 清室:表现出一种清幽与高洁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文昌气似珠”意指: A. 文化的光辉
    B. 水的波澜
    C. 国家动荡

  2. “东观书还聚”中的“书”主要象征: A. 经济
    B. 文治
    C. 战争

  3. 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庾信
    C. 杜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春望》 - 杜甫
  2. 《登高》 - 杜甫
  3.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心,描绘了悲凉的现实与对未来的期盼。
  • 《登高》:以更加悲壮的语调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庾信集》
  • 《南北朝诗歌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