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熟杂咏》

时间: 2025-01-01 16:02:39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陡峭的悬崖与巨大的河流相对而立的壮丽景象,连绵的山峰向着彼此倾斜。在乱石与急流之间,波涛回荡,自成一番浪花。然而,令人惊叹的是那群高大的树木,形态各异,似乎隐藏着难以捉摸的灵性。更有夜晚的猿声悲啼,让我在江上不禁忧心,心中感到几分醉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绝壁:陡峭的悬崖。
  • 巨川:大河,指的是宽广的河流。
  • 连峰:连绵的山峰。
  • 乱石流洑:指河流中流动的乱石和急流。
  • 回波:波涛反弹后形成的回声。
  • 群木秀:众多树木生长茂盛。
  • 精灵状:形态不定,像是精灵一样。
  • 猿夜啼:夜间猿猴的叫声。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的“猿啼”可以联想到古代诗人常用猿猴寓意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结合著称,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一个山水秀美的地方,诗人目睹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人的渺小,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姑熟杂咏》以其深邃的自然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诗的开头两句通过“绝壁”和“巨川”的对立,构建了一个雄伟的自然场景,传达出一种壮观的视觉冲击力。接着,诗人用“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描绘出水流的动态,给人以流动感,仿佛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增强了读者的身临其境之感。

随后,诗人转向树木的描写,运用“群木秀”一语,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莫测精灵状”则增添了一层神秘感,似乎在暗示自然界中潜藏着不为人知的灵性。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表明了诗人对生灵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猿啼声带来一种孤独的沉思,诗人在江上醉意朦胧中,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忧伤。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描绘壮丽自然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虑,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壁临巨川:描绘了陡峭的悬崖与宽阔的河流形成鲜明对比。
  2. 连峰势相向:连绵的山峰彼此对峙,显示出自然的宏伟。
  3. 乱石流洑间:在流水和乱石之间,展现出自然的复杂性。
  4. 回波自成浪:水波回荡,形成了独特的波浪,生动形象。
  5. 但惊群木秀:强调树木的茂盛,令人惊叹。
  6. 莫测精灵状:树木形态难以捉摸,似乎暗藏灵性。
  7. 更听猿夜啼:夜晚猿猴的啼叫声,增添了孤独感。
  8. 忧心醉江上:在江上醉意朦胧中,忧虑的情感涌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体现了工整的对仗工艺。
  • 比喻:将树木比作“精灵”,增加了神秘感。
  • 拟人:水波“自成浪”,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孤独的感慨,表现出对生命的思索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绝壁: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崇高。
  • 巨川:代表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群木: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多样。
  • 猿啼:象征着孤独、思乡和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 A. 悬崖和河流
    • B. 沙漠和海洋
    • C. 城市和乡村
    • D. 农田和山丘
  2. “更听猿夜啼”中,猿啼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忧虑
    • D. 平静
  3. 诗人在江上感到“忧心醉”是指什么?

    • A. 对自然美的陶醉
    • B. 对人生的迷茫
    • C. 对孤独的思考
    •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李赤的《姑熟杂咏》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李白更关注于人生的奔放与激情,而李赤则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内心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