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弘道尹沅江》

时间: 2025-01-14 19:51:38

几日沅江去,今朝别远人。

吏曹多任法,令尹亦勤民。

峡树烟中远,湘波雨后新。

野人怀善政,露冕看行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弘道尹沅江
几日沅江去,今朝别远人。
吏曹多任法,令尹亦勤民。
峡树烟中远,湘波雨后新。
野人怀善政,露冕看行春。

白话文翻译

几天后崔弘道就要离开沅江,今天早晨要和远道而来的朋友告别。
官员们多半都在执行法令,县令也很勤勉地为民服务。
峡谷中的树木在烟雾中显得遥远,雨后湘江的水波显得格外清新。
乡野的人们怀念着良好的治理,露天的冠冕下观看春天的景象。

注释

  • 几日:几天,指将来的时间。
  • 远人:远道而来的朋友。
  • 吏曹:指官吏,官僚机构。
  • 任法:执行法令。
  • 令尹:指县令。
  • 峡树:峡谷中的树木。
  • 烟中远:云雾缭绕中显得遥远。
  • 湘波:湘江的水波。
  • 雨后新:雨后显得清新。
  • 野人:乡野的人们。
  • 怀善政:怀念良好的治理。
  • 露冕:露天的冠冕。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涉及特别的典故,但可以引申出一些文化背景:沅江与湘江都是湖南的著名河流,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反映了南方水乡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裕,元代诗人,字梦阮,号山樵,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初。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及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李裕写这首诗时,正值崔弘道即将离开沅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关。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美好治理的期盼,反映了当时官民关系的复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崔弘道之间的友谊以及对沅江美景的依恋。开头的“几日沅江去”直接引入离别的主题,给人一种即将分离的紧迫感。接着,诗人通过对“吏曹多任法,令尹亦勤民”的描写,表现出对时政的关注,对县令勤政的赞赏,反映了社会对良好治理的期盼。

随后,诗人转向自然景观的描绘,“峡树烟中远,湘波雨后新”,这两句通过视觉的描写展现了沅江的秀美,表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最后一句“野人怀善政,露冕看行春”则将视角拉回到人们对良政的向往,结合春天的生机,表达出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日沅江去:暗示即将离别,情感上开始酝酿。
  2. 今朝别远人:强调与朋友的离别,增加了离别的情感厚度。
  3. 吏曹多任法:直接评论当时的官僚体系,表露出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4. 令尹亦勤民:赞美县令的勤勉,展现出对良好治理的期望。
  5. 峡树烟中远:描绘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感。
  6. 湘波雨后新:雨后的湘江清新,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7. 野人怀善政:表达百姓对好政的向往,反映出民众的情感。
  8. 露冕看行春:描绘人们在春日里享受美好生活的场景。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雨后的湘江比作清新,强化了自然的美。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峡树与湘波构成了自然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展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良好治理的期盼,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沅江:象征着故乡的美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峡树: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湘波:象征着清新与生机,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善政:体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几日沅江去”,指的是什么?

    • A. 离别的时间
    • B. 到达的时间
    • C. 旅行的时间
    • D. 回来的时间
  2. “峡树烟中远”描绘的是哪种情景?

    • A. 远方的山
    • B. 近处的树
    • C. 朦胧的景象
    • D. 清晰的景象
  3. 诗中提到的“令尹”是指什么?

    • A. 官员
    • B. 普通百姓
    • C. 学者
    • D. 商人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裕的《送崔弘道尹沅江》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李裕更加关注于社会的治理与自然的美,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裕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