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登楼有怀》
时间: 2024-12-29 19:4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夏登楼有怀
作者: 德龄 〔清代〕
雪尽河湟水漫流,
绿杨枝外有高楼。
欲为登眺消长昼,
却对云山动旅愁。
通德门依天北极,
护羌人在海西头。
一家兄弟三年别,
偏倚长风忆少游。
白话文翻译:
雪融化后,河湟的水流淌得很快,
绿杨树的枝条外面矗立着高楼。
我想登高眺望,以消磨漫长的白昼,
却不由自主地对着云山生出旅途的愁绪。
通德门靠近北极的天空,
护羌人在海的西边守望。
一家兄弟三年未见,
我偏靠在长风之中,怀念起少时的游乐。
注释:
字词注释:
- 雪尽:雪融化,表示春天的到来。
- 河湟:指河流与湟水,地名,象征自然的流动。
- 高楼:形容眼前的建筑物,表示人类的居住空间。
- 登眺:登高远望。
- 云山:远方的山和云,象征旅途的遥远和思念。
- 通德门:古代城门名,象征地理位置的遥远。
- 护羌人:守卫羌族的人,表明边疆的生活。
- 少游:指年轻时的游玩时光,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典故解析:
- 通德门:古代城门,象征对历史和文化的追忆。
- 护羌人:指历史上居住在边疆的羌族,体现了民族的多样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德龄,清代诗人,生于19世纪,因其才华横溢而被誉为“才子”。她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初夏,正值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兄弟的关切之时。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故而写下这首充满乡愁的诗。
诗歌鉴赏:
《初夏登楼有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思绪的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渴望。开篇以“雪尽河湟水漫流”引入,展现了春夏交替的自然美景,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期待。然而,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却逐渐被旅途的愁绪所困扰,体现了人在外漂泊时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诗中“欲为登眺消长昼,却对云山动旅愁”一句,表明了诗人想通过登高望远来消除内心的烦恼,但最终却因对故乡的思念而感到忧愁,展现了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兄弟三年未见的叙述,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乡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与期盼。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不仅展示了初夏的生机,也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异地他乡时的孤独与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尽河湟水漫流:春雪融化,河水奔流,象征自然的循环与生机。
- 绿杨枝外有高楼:描绘出夏日的生机与人类文明的存在。
- 欲为登眺消长昼:表达诗人想要借助高处的视野来消磨漫长的日子。
- 却对云山动旅愁:却因远方的山水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产生了愁绪。
- 通德门依天北极:诗人提到城门,象征遥远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 护羌人在海西头:提及护羌族,反映了边疆的生活与文化。
- 一家兄弟三年别:表现出与亲人分离的时间之长,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 偏倚长风忆少游:在长风的吹拂下,怀念年轻时的快乐时光,情感愈加浓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尽”与“水漫流”对比,生动展现了四季的变迁。
- 拟人:如“长风忆少游”,将风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又深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关怀,体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感与对归属感的渴望,传达出浓厚的乡愁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冬去春来,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高楼:人类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云山:远方的山水,象征着思念和旅途的遥远。
- 长风:风的意象,象征着自由与离别,也带来思绪的飘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通德门”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座城门 -
诗人通过高楼来消磨什么? A. 夜晚
B. 白昼
C. 春天 -
诗中提到的“护羌人”主要指的是: A. 诗人
B. 兄弟
C. 边疆的守卫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德龄的《初夏登楼有怀》,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更注重孤独的情感,而德龄则加入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层次更为丰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